第七百三十八章 宗翰的覆滅(1 / 3)

吳敏坐鎮邢州專司負責處理和靖海國協議執行之事,在這個事情上,采取了鴕鳥政策,為了減少大宋接管這些難民的負擔,他同意了靖海國的提議,凡是輸送來的宋人之中,沒有達到靖海國要求的人,可以自行選擇留在靖海國謀生或者返回大宋。

而與此同時,杜撫遠按照徐毅的指示,抽調出相當的資金和糧食,吸引這些流民們進入靖海國安置,如此一來,大宋那邊推,靖海國這邊拉,大批被刷掉的宋人,也都湧入了北方靖海國。

這麼一來,靖海國便獲得了大批充裕的勞動力,為他們以後的拓展北方,奠定下了一個堅實的人力基礎。

而各種工匠的湧入,也大大推動了北方的建設速度,以遼陽府為工業中心的工業化進程開始起步,流求島基隆城的各種工場,也都按照指令,逐步的朝遼陽府一帶轉移,並在這裏開始設立各種分場,原有的礦冶業也開始加速運作起來,大批戰俘被投入到開礦的工作之中。

而為了安撫大宋過來的工匠們,靖海國給他們提供了相當舒適的住房,並且按照他們工種和技能不同,給予較高的薪資報酬,所以當工匠們到了這裏之後,便很快從最初的忐忑不安之中安頓了下來,很快被分派下去,到各種工場之中開始做工。

連同那些被接收過來的大宋移民們,也逐步被各地安置下去,分配土地,供他們耕作,這些事情說起來簡單,但是付諸實施的時候,卻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其中出了不少的麻煩,靖海國無論在人力還是物力的投入,都非常之大,徐毅為了這些事情,幾乎一口氣都不得喘息,累的簡直快要吐血而亡了!但是相對於以後靖海國的發展來說,這些都是非常值得的投入。

通過這種方式,靖海國雖然短期之內,受到了大批宋人湧入的巨大壓力,但是卻大大的改善了北方地廣人稀的局麵,為此徐毅正式設立各種行政事務部門,完善靖海國的製度,並將流求島原來的大批手下提升起來,出任這些部門的首任長官,也算是給這些人的一種回報,讓他們協助自己,管理靖海國的事務。

首先為了應對這次大規模的移民潮,他設立了民政部專司管理民政事務,這個部門類似宋製中的戶部,但是又區別於戶部的職能,將其中牽扯官吏的俸祿等一塊單獨摘出,全部精力放在了民政事務方麵,首任戶部尚書由沈萬和出任,令他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移民的安置和土地的分派工作,建立起靖海國北方的戶籍製度,。

設立工部,繼承了這個時代的工部的大部分職能,負責掌管靖海國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礦冶等事務,其中還兼有掌管靖海國大批新成立的國有工坊的經營,基本上囊括了靖海國有關工業方麵的事務,同時監管商業方麵的事物,沒有專門設立商務部,而是暫時將商業方麵的事物並入工部管轄,首任工部尚書由他的老朋友杭州李家的李明山出任,而原來的鐵作總管秦胡子在他手下主管工部有關兵器方麵的事務,這種以商人和工匠出任國家重要官職的情況,對於其他國家來說,還是第一次,但是徐毅卻不管這些,畢竟李明山是個非常有經驗的商人,曾經建立過一個龐大的商業集團,換成了其他人的話,一定沒有他這個老商人做得好。

設立財政部,專司管理國家財政事務,同時負責國家稅收等事務,正在籌備的國家銀行,也歸於財政部管轄,首任尚書由杜撫遠擔任,但是國家銀行的首任執行官,卻是翠玉王妃兼任。

設立教育部,專司管理各種學校,為靖海國培養輸送各種人才,暫時沒有將軍校劃歸軍方管理,主要培養人才的方向暫時以行政管理人才和軍事人才、航海人才為主,工匠人才為輔,待到以後,將會逐步擴大工匠人才的培養,還要逐步設立商業管理專業、外交專業等專業,逐步的細化各種專業,建立起一個相對比較完善的教育體係,唯有如此才能使靖海國始終保持科技和軍事的先進性,長久屹立於世界之巔,首任教育部尚書由最早在獨龍島管理孤兒學校的邱先成出任,不過怡慶王妃要負責監管這一項事務。

設立吏部,專司管理全國官吏,負責行政管理的官吏選拔、錄用、調度、升遷、考核、處分等事務,首任尚書由賈錢出任,但是下麵設立一個獨立的督察院,直接對徐毅負責,職責是監察百官,原有的督察隊改編而成,不受任何人的節製,由高旭出任首任督察院總長職務,和賈錢平級。

設立刑部,專司靖海國刑獄事務,完善靖海國各種法律的設置,但是卻在刑部以下,設置類似公安、檢查、法院三個相互配合,相互製約的三個部門,統一靖海國的刑律事務,形成一套近似於後世的國家強製係統,首任尚書由鐵麵包公之稱的姚天勝出任。

設立國防部取代舊製中的兵部,也取代了宋金時代的樞密院製度,將靖海國軍國大事集中於國防部統一管理,最高長官便是徐毅,其下便是楊再興、高俊、李波等武將還有參謀,並專門正式確定了靖海國海軍的編製,具體的編製問題,還要到戰後統一編訂,暫時陸軍方麵維持現有的三大主力兵團為主,地方守備軍為輔的局麵。

就此初步形成了七部並立的情況,和舊製之中的六部有了很大的區別,取消了六部之中的禮部,增設了財政部和教育部,使國家機器的運作更加便捷了一些,大大提升了國家教育的地位和工部的地位。

雖然這種部門的建立,有一點急功近利,也存在諸多協調的問題,但是在靖海國眼下的情況上來看,這也是徐毅走出的第一步,以後他還會根據實際情況逐步調整,繼續細化各種職能部門的職責,畢竟完成一個國家的建立,並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且這裏麵要有許多東西逐步的完善,徐毅也不能太過著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