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偶遇求徒而不得(1 / 3)

第一章偶遇求徒而不得莽莽神州,浩浩厚土。

千載之下,古老的中華文明蘊育了多少仙佛傳奇,豪俠神話。然而仙佛也是人,也有一段修真前的普通歲月:或平淡,或幸福,或坎坷,或辛酸……他們當初也有著常人的夢想,也有著常人的目標。或許是機緣巧合或許是命中注定,他們最終情願不情願的踏上了他們的修佛成仙之路。

一條蜿蜒曲轉的小河靜靜的流淌著,落日的餘輝映著波光鱗鱗的水麵分外的炫目,氤氳的水霧嫋嫋的盤旋而起,潺潺的流水映襯著周圍清翠的綠山,四周茂密的叢林,清脆悅耳的鳥鳴,構成了一幅如詩如畫的意境。

一個十四五歲的清秀少年此時正躺著河邊的臥牛石上,捧著一本詩書,正高聲讀頌著,稚嫩而又清亮的聲音回蕩在嫋嫋水霧的上空.

“天上白玉京,十二樓五城。仙人撫我頂,結發受長生。誤逐世間樂,頗窮理亂情。九十六聖君,浮雲掛空名。天地賭一擲,未能忘戰爭。試涉霸王略,將期軒冕榮。時命乃大謬,棄之海上行……”

“哈哈哈……,好,好,好一個時命乃大謬,棄之海上行。”

一個宏亮的聲音猛然響起,有如黃鍾大呂震人發饋,悠悠回蕩在樹林上空。四周密林中驚鳥四起,撲棱棱如濃雲敝日般飛出從林,四散而去。

少年坐立而起,抬眼看去,左邊的密林深處,一個黃衣麻冠,頷下三綹長髯麵容清矍的老道背縛寶劍手持拂塵緩緩從林中走出。

老道含笑著望著少年,滿臉的讚許之色。

少年慌忙站立而起,拱手道“不知道長何方人士,小子這裏有禮了。小子胡亂的讀誦,莫不是驚擾了道長?”

老道含笑不語,直楞楞的看著少年說道“學劍翻自哂,為文竟何成。”

少年接道“劍非萬人敵,文竊四海聲”

老道“兒戲不足道,五噫出西京。”

少年“臨當欲去時,慷慨淚沾纓。”

“歎君倜儻才,標舉冠群英。”

“開筵引祖帳,慰此遠徂征。”

“鞍馬若浮雲,送餘驃騎亭。”……

兩人你一句我一句,將李太白的一首《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讀誦的慷慨淋漓,快意之極。

讀罷老道猛然歎了一聲,“好詩,好詩啊。不知道多久沒這樣率意的讀頌詩仙的名句了。浮雲閱盡千古事,白首長籲少年名”

老道長歎唏噓著,已是沉浸在回憶中。

少年不知如何答話,默然的望著老道,兩人一時無語。

良久,老道方從回憶中驚醒,又恢複了豪爽的本色。“嗬嗬孺子可教也,小友麵相俊朗,頭角崢嶸,又是腹中詩書,氣質高雅。當非久居草莽之輩。不知小友可是這附近人士?”

少年垂手答道“小子正是五裏外河曲鎮人”

老道又道“小友姓氏如何,家中還有何人?”

少年答道:“小子姓洛名林,家中一弟一妹,堂上還有雙親待奉。”

老道沉吟不語,望著少年,良久又道“不知小友可知雲峰山?”

少年說道“雲峰山,可是中原北地的雲峰山?”

“嗬嗬,除了那一座雲峰山,難道還有其他?”

少年不語心裏卻大驚。一句偈子卻在腦海中浮起:“四禪五道六邪聚,七子八魔九輪回,情劫三生兩世現,終有天道定一規”。

雲霧山,天下誰人不知雲峰山。

修真求道,羽化成仙,一個古老的話題。

自古以來,上至皇親貴胄,下至黎民百姓,千百年一直為世人孜孜以求的目標。凡人皆好生惡死,人死後究竟去向何處一直為世人所求而不得的結果。而華夏大地千載流傳的地府閻羅之說更是憑添了幾許恐懼。

人類乃萬物靈長,雖然在體質上處於劣勢,但在追求長生的念頭之下,迢迢曆史長河中,無數聰明才智之士,前赴後繼,投入畢生精力,苦苦鑽研。

至今為止,雖然真正意義上的長生不死,還沒有人敢確切的道出,卻有一些修真煉道之士,參透些天地造化,以凡人之身,掌握強橫力量,借助各般秘寶法器之力,竟可震撼天地,有雷霆之威。

而深山大澤中,化外得道高深的前輩,更傳說已活上千年之久而不死。世上之人以為得道成仙,便有更多人投入修真煉道之路。由此引發了一場修真的熱潮,數千年來,使得神州大地上流行著無數的修真門派,各有不同的神奇。

時年正值北宋神宗皇帝在位,天下修真之風正興。

一時間名山大川禪林道觀如雨後春筍紛紛四起,修真之士如過江之鯽不可勝數。

然神州大地有名的修真大派除了緣遠流長的四禪五道外一時無他可與爭鋒。

四禪為北國五台的清涼勝境,四川峨眉的光明別院,安徽九華的大願禪林,東海普陀的妙音庵。五道為雲霧山的道寧派,終南山的九真觀,三清山的玄秘門,莫幹山的清陽派,天台山的隱逸觀。

四禪五道構成了華夏中原的正道門戶。除此四禪五道,神州各地還有一些奇人異士為求速成之路,或於浩渺的書籍煙海中,或於故老相傳的奇技秘術中,或於深山幽穀的先賢遺留處,竟然也領悟了一些天地玄理,創造了一些速成的修真法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