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陰謀(1 / 2)

轉眼到了永樂十七年十二月。

這一天,自北征前線傳來聖旨,皇上朱棣已經從欽天監上報的三個良辰吉日中,挑選出了最終的日子,在新都城舉行遷都大典,除太子繼續監國,各部司衙門視實際需要留下少許人駐守之外,其他所有重臣百官都要在大典舉行之前全部搬至新都,而在大典完成後,便會直接留在新都辦差。

而這個選定的日子,便是五個月後的五月十八。

百官搬遷新都辦差,從京師到北京行在兩千餘裏,還要涉及眾多衙門官文及家眷,五個月的時間可是有些緊湊,太子接到旨意不敢怠慢,立刻召集重臣定下搬遷方案,正月十五元宵節剛過,百官便在大軍護送下,浩浩蕩蕩分批前往北京新都。

旨意上,湯宗雖是閑職,但朱棣並沒有指明他可以留在京師輔佐太子,所以他也必須北上,而因為漢王遇刺一案,與朱棣態度恰恰相反,太子近來對他頗為倚重,所以便有意安排在最後一批前往北京行在。

四月二十,湯府。

幾個月前,玄武擔心湯宗一人在京,便與月娥一道來京師伺候,留下玄文和湯福在平陽照顧陳氏,而陳氏之所以沒有來,是因為湯宗答應過她,等事情完結,便要繼續辭官回鄉。

湯宗所謂的事情完結,自然還是指的刺駕案的延續,現在整個朝堂,隻有他一人還在糾結於此,隻是闞六一死,線索全無,幾個月來,他沒有絲毫頭緒,自然完結也是遙遙無期,這也成了他唯一還留在朝堂的理由。

酉時。

客堂裏,楊士奇笑問道,“正傳兄,再過兩天,你便要動身前往北京行在,一切可準備妥當了?”

“妥當了。”湯宗笑道,“有勞東裏兄掛懷,我與皇上不同,久在江南,恐水土不服,若是可以選擇,我倒是想與東裏兄換一換,你去北京行在輔佐皇上,我留下輔佐太子。”

楊士奇笑道,“正傳兄想的如意,這次去往北京行在,不知多少人是哭喪著臉去的。”

永樂四年,朱棣決定遷都北平府,建造新都城,遇到的阻力那是相當大,原因無他,朝廷裏多江南士子,就算不是,也在京師這秀美之地呆習慣了,誰願意跟著你朱棣跑去靠近大明邊塞的北平府受罪?!

楊士奇打趣完,抬頭看著湯宗,轉入正題,“正傳兄,自北征前線得來消息,皇上率軍已南還新都,這次征北元曆時五個月,重創韃靼首領本雅失裏和北元丞相阿魯台,大獲全勝,斬首無計,皇上下旨要舉國慶賀大捷。”

“皇上此次北征,本就是為大明遷都慶賀,此次大捷,也算是如了願。”湯宗道。

楊士奇卻是搖搖頭,歎道,“若是真如正傳兄所言也就罷了。”

湯宗聞言奇怪,“可是還有其他隱秘?”

楊士奇點頭,“不錯,此次皇上隻言斬首無計,卻無殲敵之數,據軍中傳出的消息,皇上這次北征可算不得大捷,三十萬大軍北上大半年,卻在大漠裏連本雅失裏和阿魯台的主力大軍都未找到,隻有寧陽侯陳懋找到並全殲了一支五千人的騎兵,這便是主要的戰果了。”

“哦?”湯宗詫異,摸了摸額頭,歎息道,“三十萬大軍斬首五千,如此戰果,哪裏能稱得上大捷?勞民傷財罷了!”

楊士奇點頭,“皇上執迷北征,此次已經是登基之後的第四次了,除了前兩次戰果頗豐,致北元徹底瓦解乃至分裂,對我大明再也構不成威脅,這後兩次實屬多此一舉,反而不如與民生息,此事太子殿下也是無能為力。”

這番話兩人也隻敢在私下裏說。

“是呀。”湯宗感慨。

楊士奇轉而神秘一笑,道,“正傳兄,不過你卻有個好消息。”

“我?”湯宗一愣,隨即笑道,“我能有什麼好消息?”ъìQυGΕtV.℃ǒΜ

楊士奇道,“你當年的屬下車在行,此次北征驍勇善戰,在寧陽侯軍中作為先鋒衝殺敵陣,又是立下大功,皇上極為器重,直言是他的少年將軍霍去病,已經加封他為武威將軍,統領一眾大漢將軍,專司護駕之職,而且不但如此,英國公張輔,榮貴妃兄妹趁機多有進言語,想要將常寧公主許配給他。”

車在行與湯宗關係匪淺,朝堂複雜,他受皇上信任,一步登天,官職越做越大,對湯宗的確未嚐不是一件喜事。

“什麼?!”但湯宗聞言卻是大吃一驚,“下嫁公主?東裏兄此言當真?”

皇帝嫁公主,曆朝曆代都是為了聯姻士族外戚,鞏固皇位,但這裏卻不包括明朝,有明一代,皇權極為穩固,壓根用不著聯姻什麼勢力,英國公張輔身為外戚,本身勢力就不可小覷,也用不著籠絡什麼其他勢力,所以縱然車在行孤身一人,沒有靠山,也是可以成為駙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