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一十八年(1929年),初冬。
北平的初冬,寒冷刺骨,雖然還未下雪,但月亮照下來,像是灑上了一層薄薄的糖霜。
天橋開市了。
人來人往,熱熱鬧鬧。
擱兒幾百年前,天橋是明清兩朝皇帝的專用,它位於天壇西北,南北向跨過龍須溝。明朝修建漢白玉單孔高公橋,作為“禦路”,皇帝又叫天子,天子行走之橋,便叫做“天橋”。
天橋被譽為“通天之橋”,除了皇帝,其他閑雜人等不允許通過,就連在朝廷的官臣也得隻能行走兩邊的木橋。
不過後麵,隨著皇帝出逃,清王朝也就沒了。
皇帝專用的天橋成了三六九等人都能走上一遭的常路,天子之路,成了販夫走卒流連忘返的好地方。
天橋的上方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市場,賣古董的古董攤、賣小零食的酥山糖水車、賣炭的木炭攤、賣餛飩的餛飩攤……當然,天橋的下方可就不怎麼見得了光,更不可言說。
一個約莫十二三歲大的男孩子扒拉著籠子,睜著眼睛一雙大眼睛好奇地望著外麵,跟他一起被鎖在籠子裏的還有好幾個孩子,有男有女,臉上身上都是髒兮兮的。
籠子上方的木板子打開,丟下來幾個肉包子。
那些餓極了的孩子頓時紅了眼,一窩蜂衝上去搶肉包子。有幸搶到的,吃得狼吞虎咽,活像餓鬼,沒有搶到的,轉而去搶手中有包子的,哪怕是手中還有些許渣渣。
男孩子被嚇傻了,呆呆佇立在原地不敢動。
“弟弟,你不要怕,我這裏還有包子,給你。”女孩子將搶來的包子一分為二,分給了男孩子一半,“夠不夠?”
這女孩子好幾個月前就被人販子拐賣來的,她臉上有道疤痕,特別醜,親生父母嫌棄就把她丟棄了,後麵被拐走了放籠子裏幾個月都沒賣出去。
其他小孩子都覺得她麵目可憎,很害怕,不願意靠近。倒是她心腸好,不計較,看到有人欺負新來的,願意幫幫。
“我還小,吃一點點就飽了,其餘的都給你吧。”
說話的男孩叫宋懿涵,正是剛才被嚇傻不敢去搶包子的男孩,剛滿十三歲,被人販子拐賣到這裏有一個禮拜了。為了顆糖他鬆開了他爺爺的手,跟了一個陌生的女人走,結果後麵糖沒得到,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臉上有疤的女孩子知道宋懿涵正在長身體,那一點肯定是吃不飽的:“你得多吃一點,長這麼瘦,沒人願意買你。”
“……唔。”
她說:“不要怕,那些被買走的小孩子,都是去享福了。”
“……唔,是麼?”
她繼續說:“是真的,我看很多被賣出去的小孩子都沒有回來,興許就是過得太好,不願意回來受苦了。”
“唔,好!”
宋懿涵飛快地點了點頭,他什麼都聽這個姐姐的。其實他不曉得那些被買走的小孩子是不是真的去享福了,他不想去享福,他隻想爺爺早點發現他不見了,來找他,接他回家。
他握著半冷的包子大口大口的啃,來了好幾天,吃不飽穿不暖,都要死在這裏。但很快,他被發現了,一個男孩撲過來,搶他手中的包子,那男孩力氣很大,宋懿涵搶不過他,兩人一推一拉中包子從手上丟了出去。
宋懿涵驚呼,包子在籠子外骨碌碌滾了兩圈,剛好停在穿著光鮮亮麗的男人的腳邊。男人身後跟著一個人,他嫌棄了打量了周圍,最後將那包子一腳踢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