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 2)

在大陸某個不知名的地方,有一座極高的山,山峰像一柄孤傲的劍直入雲霄,隱隱要突破天際去到另一邊的世界。山的上半部分隱在雲霧中,遠遠望去像一大片棉花糖,對居住在大山中的人而言,這個比喻很是貼切,因為這座山就叫做棉山。

在棉山極高處,在雲霧極深處,有一座廟,廟裏有僧人七八,正圍繞在佛殿中央竊竊私語。按理說,在佛像前這樣的舉動是一種大不敬,但此時卻沒有人在意,或者說,他們的心神都在眼前的那件東西上。

那是一個木盆,盆裏有幾層麻布,布中靜靜地躺著一個嬰兒——嬰兒正閉著眼,麵容安詳,大概是在睡覺,隻是仔細看去,粉嫩的臉龐下透著淡淡的青色。

僧人們好奇、緊張、興奮,所有的情緒最後化作惘然,因為他們已經有好久好久沒有見過山外的人了,況且還是這樣一個出生不久的嬰兒。

其中一個年輕僧人扯了扯身邊人的衣袖,滿臉好奇地問:“大師兄,你快說說這小東西是哪來的?”聽著這話,眾人紛紛圍了過來。

被稱為大師兄的僧人卻像是沒聽見年輕僧人的問話,仍愣愣地看著地上的嬰兒,在感覺到腰間被手肘用力地捅了一下後,才後知後覺地說道:“就在後山的小溪中撿到的啊。”

年輕僧人翻了個白眼,惱火地說道:“我是說經過,經過!”

大師兄眉頭微蹙,不是不喜小師弟的不敬,而是他在努力回憶事情的經過,眾人眼巴巴地看著他。過了許久,大師兄撓撓頭說道:“好像,當時我在洗衣服,然後木盆就從上遊漂了下來,還伴著極吵鬧的哭聲。你們也知道,山裏已經很久沒有外人進來了,當時我在想,上遊怎麼會漂下一個木盆,木盆裏又怎麼會有哭聲呢?後來不由自主就入定了,一時沒反應過來,木盆就從我眼前漂走了。”

眾人聽到這,紛紛露出驚恐的表情,因為他們知道大師兄一旦入定便會忘卻周身一切事物,體會不到時間的流逝。佛門入定即禪定,能令身心專注於一境,使精神高度集中,對於參悟修行有著妙不可言的功效。

眾師弟知道,若放在平時,入定是多麼值得欣慰的事,可放在當時的狀況卻令眾人驚恐萬分,因為小溪的盡頭,有一道近百米的瀑布。那樣一個小嬰兒若掉下百米瀑布,下場可想而知。

其中一個僧人顫顫巍巍地問:“大師兄,木盆不會掉下瀑布了吧?”

大師兄不好意思地點了點頭。眾人張大嘴,倒吸一口冷氣,想要說些什麼,卻又怒其不爭,隻好深深地歎了口氣,似乎在為逝去的生命哀悼。竟沒有人想起,那個木盆裏的嬰兒正安靜地躺在他們身後。

大師兄看著他們的模樣,也似乎感到自己做錯了什麼,連忙補救道:“雖然掉下去了,但我還是撿回來了啊。”

眾人這才想起,不由好生羞愧,至於落下瀑布後大師兄是怎麼安然無恙撿回來的,他們並沒有感到奇怪,因為他是大師兄。

正當眾人為彌補先前對師兄的抱怨轉而稱讚他時,大師兄突然雙手合十,對殿門處恭敬行禮。眾僧轉身望去,隻見一眉須皆白的老僧無聲踏入殿內後,同樣合十行禮,齊聲喊道:“師傅”。

被眾人稱為“師傅”的僧人是這座寺廟的方丈,他容貌尋常,滿是層疊皺紋的臉,預示著他已經極老,但眉眼間透露著的寧靜,又蘊含著常人難以想象的智慧。

方丈緩緩步入殿中,因為年邁,所以走得有些慢,當他走到木盆邊,低頭看向嬰兒,原本如大海般平靜深邃的眼眸頓時掀起滔天巨浪,隻是瞬間卻又平靜下來。他麵露悲傷,似在為某人的離去而哀歎。

“我佛慈悲。”方丈憐憫地說道。

眾人不解,卻同樣誦道:“我佛慈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