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請外教學四書五經(1 / 2)

天啟元年冬(公元1621年),煊赫的大明王朝已經度過了253個春秋,曆史終於敲響了帝國的喪鍾。東北麵後金努爾哈赤攻克沈陽,有了帝王之資。西南麵奢安之亂爆發,一亂十七年,耗盡東南財。漢人這個曆史最悠久,最輝煌的民族,自此整整300年裏將再無偉大可寫。

此刻,在帝國的最南邊,廣東香山縣治下,一座大明最奇特的小城裏,有位少年郎正在跟他的補課老師努力學習,發奮圖強。

“吾嚐聞文忠烈公詩雲:唯其義盡,所以仁至。然子曰:仁者,愛也,何解?”

“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文忠烈公愛其君,羞於不能挽狂瀾與即倒,文忠公愛其民,恥於與殘民之蒙元共戴同天也。遂舍生取義,其義盡已,其仁自至”

昏暗的屋舍內,有兩人一問一答,猶自滔滔。身著青色長袍的少年說的口渴,端起隻正德青花瓷杯,吃茶潤喉,杯蓋甫一掀起,茶香滿室。宣德銅爐中的檀香正燃得通紅,在牆壁上留下如少女身姿般曼妙的光影。

如果不看上首正襟危坐的那位棕須藍眼,一身黑色修士服的中年西人,大多會讓人以為是兩位儒雅隨和,風流倜儻,但連童生都肯定考不上的大明讀書人正在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那麼世人都要踐行仁和愛嗎?”

“然也,子曰仁,《聖經》雖無“仁”字,但‘愛即是仁也’;孟子曰義,耶和華‘以義為喜’,此所謂地不分東西,人無論南北,皆須以仁義為立身之本”

“援耶入儒,你與利公之意甚和。”中年人拍手稱讚,轉而用拉丁文說“你的拉丁文,數學,天文等科目都進步的飛速,可見你的聰慧,然而我自己都無法參悟儒家經典的奧妙,更不會寫八股文章,這樣下去恐怕會耽誤你的考試啊。”

“非常感謝你,John,我想我在你身上學到了很多的東西,而且還借給我很多珍貴的書,這些在我心中要比八股製藝等要重要的多,不過,我要回到店裏幫忙了。”少年正了正網巾,起身告辭。

“用過飯再回去吧,雖然還不是時候,但我想他們已經準備好了食物,對了,以後你可以叫我的中文名字了,湯若望,怎麼樣,很棒吧!”修士非常自得的說到。

本來為蹭飯成功的而竊喜的少年,突然一愣。

“陳良、湯若望,都是象征著品行高潔的好名字,我們明日再見”修士禮貌的回禮告別。

“誰告訴你的,一個聽著像過期糧食,一個聽著像沒煮開的湯。”陳良一邊腹誹著,一邊穿過悠長的走廊向後院走去,院中央神父正在和挑著扁擔的人們大聲的討價還價,一會就引來了司鐸的嗬斥。

很快就到了食堂,因為時間還早,所以裏麵空空蕩蕩的。熟絡的小修士看見陳良,馬上就遞過去麵包和鱈魚,說實話在這個時代,教堂的夥食還真是不錯,經常有火腿和烤雞,到了節禮日甚至有果木烤的小牛肉。

隻有果阿派人視察的時候,才是整天的蘿卜幹。一番狼吞虎咽之後,陳良又迅速的把兩個麵包塞到書箱裏。衝著習以為常的小修士做個鬼臉,就踏上了回家的路。

從密布著葡萄架的側門推門而出,眼前豁然開朗,一幢幢紅瓦白牆的伊比利亞小樓矗立在青條石鋪成的廣場四周,在視野盡頭高大的十字架被陽光鍍上一層金光,街麵上人來人往,川流不息,穿著滿是流蘇花邊禮服的棕發男人在用拉丁語高聲交談,梳著月帶頭的日本仆役扛著碩大的麻包一邊躲著騎馬的貴族,一邊又傻傻的盯著坐在沒有帷幔的二人小轎上的白人貴婦。

她們的身後往往跟著舉著大傘的高大黑人,他們赤裸上身,麵無表情,和前麵的東南亞土人轎夫如出一轍。穿著統一服裝的差人拿著藤條維持著秩序,看見喝醉的水手就是重重地一鞭。華人穿行其間,卻毫不在意。

“你可知 Macau 不是我真姓……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陳良哼著後世那首著名的七子之歌,每次看到這種大航海時代特有的景象,陳良依然目眩神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