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新人(1 / 3)

不跟著三爺一路實地考察五兒可能都無法切實體會到這個時代百姓的生活到底有多苦!可能一場雨, 成百上千個家庭就會因此毀了。

不隻是黃河流域,往南走的淮河流域現在也因為大大小小的水患導致沿岸的百姓受災,農田被淹, 地裏欠收, 市麵上米價糧價高漲。

他們一路南行, 三爺就一路發旨截留漕糧救災。果然是大爸爸,親自出手效率就是高,沿路所遇到的問題都飛速被一一解決。

從宿遷到到高郵一路上就散了十萬石米糧用於各地救災,穩定當地糧食價格, 改善百姓生計。解決了缺糧的燃眉之急之後,三爺又下旨調了十萬石漕糧貯藏在揚州和淮安以備不時之需。

聽說今年這種情況還不算特別嚴重,百姓苦熬一段時間過了這段青黃不接的日子,總歸還是能找到條活路的。

所以看三爺雖然每日裏也是忙著調度資源到處救災, 但是心情也沒差到愁眉苦臉的程度,氣定神閑地開會、下旨。到底是見過大場麵的人, 比五兒要淡定多了。

聽說以前大決堤、大範圍洪澇的時候情況還要更加悲慘。朝廷很難及時救助到所有的地區,而且如果受災麵積大,災難比較嚴重的話, 朝廷也是無力去救的。

所以當時百姓背井離鄉, 賣兒賣女, 為奴為婢比比皆是。

南澇北旱,北方要是遭遇到連年的大旱、蝗災而導致絕收鬧饑荒到話,受災百姓的悲慘程度不下於遇到洪澇決堤。掘草地、啃樹皮、吃觀音土,甚至是讓人一聽就毛骨悚然的易子而食的事情也是很有可能發生的。

更別說遇到地震、瘟疫、戰亂, 慘絕人寰的事情發生的概率就越大。

清朝自開國起至今倒是沒有聽說過哪裏發生了這些惡□□件, 五兒沒有翻到記錄。不過也有可能是即使發生了, 也被當地官員死死捂住不讓傳開。

在沒有互聯網絡的時代, 信息傳的播影響因素太多了。就算是皇帝也有可能被地方官員蒙蔽。

但是明朝的時候這些災難可是切切實實發生過的,是有曆史記錄,清楚明白地寫在了紙上的。

光看簡單的文字,那冰冷冷的數據底下的血淚五兒都能體會到。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就是在那些一次次的災害中被反複錘煉打磨出來的。

不過五兒還記得從康熙到乾隆時期是曆史上的康乾盛世,那就是說從現在開始到後麵的幾十年裏一切都會向著好的方向發展,百姓的日子應該也會越來越好過的吧?

時代有其局限性,也有其必然性。她不是救世主,也沒能力去改變一個時代。在這個時代,根本就沒有點燃星星之火的條件。

三月十四,在陪著三爺到處出差了近一個半月之後,他們終於到了蘇州。

這才是五兒想象中的富庶的江南,和柳永詞裏的描寫差不多,“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雖然他說的是杭州,但是五兒覺得眼前的蘇州同樣也能套得上。

不同於北方的大氣粗獷,江南這邊一切都顯得那麼精致。城裏的水係也多,有大大小小的河流水池。小橋流水每隔一段距離就能看見,還能看到婦人河邊浣衣、洗菜洗碗。

耳邊到處都是她聽不懂的吳儂軟語,就連婦女叉腰訓人都少了幾分潑辣之氣。這還是她這麼久以來頭次聽到完全聽不懂的方言,一切都那麼稀奇。

不過,她還是慶幸當時是穿到了北京,而且當時的小五兒人也小,這才沒有露餡兒。

要是陡然從現代穿越到江浙、湖廣或是別的不怎麼說官話的地方,除非她裝成聾啞人,否則怎麼看都是瞞不過去的。

到行宮裏好好休息了兩天,五兒總算把精神養回來了點兒。前麵一路都是按照三爺要求的一切從簡、不可鋪張的原則簡單吃住的,甚至有時候還會在戶外搭帳篷過夜。

她不是嬌氣的人,出門在外有些不便她也理解。三爺的想法她是支持的,簡單低調很好,不去打擾當地的百姓。

而且外麵還有那麼多災民食不果腹,正等著朝廷的救濟。親眼看著別人在承受痛苦,五兒雖然不會聖母心泛濫到要和他們同甘共苦,但是也做不到視若無睹地繼續奢侈享樂。

等到了蘇州城,情況就大為好轉了,沿路都是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安居樂業的景象,她的心情也沒那麼沉重了。已經在救災了,江南這塊福地隻會越來越好的。

行宮裏的居住環境、飲食條件也比之前要好多了,終於可以好好歇息幾天了。三爺可沒她舒服,公事還有一大堆要處理,舉辦朝會、接見大臣……

他忙他的,五兒過自己的小日子,吃吃喝喝。

“明天陪嘉嘉一起出去逛逛可好?這兩天見你精神也養好了,帶你好好看看你心心念念的江南美景。”

睡前聽三爺這麼一說,五兒瞬間精神了,“真的?!您已經忙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