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我推門出去,外麵的景色好美啊!
七星還在天邊閃爍,大地已顯出它朦朧的輪廓,遙遠的山脈,遙遠的燈火,都是一副似睡似醒的倦態。過早離巢的鳥兒在深藍色的天幕裏飛過,沒一點兒聲息,空氣摻著青草的氣味在仿佛有霧氣的大地上彌漫,濕潤而清新,夜色在悄悄隱退,…慢慢地東方升起了橘紅色的朝霞,渲染著,漸漸地變淡了,宛如麥秸的顏色,這時萬物之神太陽忽然放射出一縷霞光,照在映有露珠的花葉上那麼晶瑩、光亮,仿佛是一顆閃著七色光的珍珠。綠葉襯托著花,更顯得玲瓏剔透。有了雨水,花萼顯得嫵媚動人,像亭亭的少女展示著美麗。漸強的陽光照得我睜不開眼睛,映得房屋。橘紅的屋子,橘紅的人。世界刹那間有了生氣。新的一天於我又什麼呢?我便返身回屋,奮筆疾書。
當月兒再現天空,當鳥兒再歸巢,新的夜又到了!
以前,我特別怕夜,夜又夜的黝黑和冷清。我們家並不熱鬧。黑容易使人聯想到鬼。而今,我卻漸漸愛上了夜。
瞧,一輪雖沒有太陽強烈,熱情卻使人感到清靜的月又升上來了。皎潔,明亮,略帶傷感。我想不出魔鬼卻想到了月宮仙子。
愛上月不止為寧靜,更覺那陰柔之美卻那樣引人入勝,卻那樣堅韌。
一團烏雲圍上了月,他肆意踐踏著,想要把她吞掉。月努努力,抽抽身升上來了。月更亮了。我不禁讚美月了。寬宏大量,嫉惡如仇,難道我們不應這樣嗎?月光下,我捧著古幣集。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我卻對古錢幣情有獨鍾。
在我那厚厚的錢幣冊中藏有上百種錢幣。有秦半兩,開元錢,還有珍貴的背麵有虎背樣的崇禎錢,宋朝曆代的錢幣和清朝十代的錢幣。
我們先來聊聊秦半兩。秦漢都鑄半兩錢,但大小輕重不一,文字也有各種變化,要正確斷代確有一定困難。據考古資料表明,戰國時秦地已經鑄造並流通半兩錢。小型的直徑僅2.5至2.8厘米,文字凸出錢麵較高,略呈隱起狀,筆劃多作圓折,不及漢代規整。秦統一中國後,規定以半兩錢為國內唯一的流通貨幣。據秦始皇二十六年銅權測定,當時每斤的重量在250克左右,則半兩為7.8克左右,凡重量與此相符,直徑在3.2厘米以上的半兩錢都可能是秦始皇時所鑄。
關於開元錢的新聞可不少。自唐高祖武德四年鑄開元錢以,中國的銅錢開始以通寶、元寶相稱,起到了開元創世的作用。開元錢的背上多有月痕,後世慕香豔者改稱為唐玄宗時楊貴妃的甲痕。實際上開元錢背的月痕位置不定,形態多異。說成是某人的甲痕純屬無稽,正確地說這是一種爐別的標記。
前人論寫字之難,常以錢文為首,因錢文居於方圓之間,要安排得體確非易事,兩宋三百餘年間,數徽宗時期的錢文最為秀麗工致。如建中靖國時所鑄的建國通寶篆書小平,四字圓筆圓折,極為勻稱,而聖宋元寶隸書鐵錢,則以篆筆寫隸書,轉折皆方,氣勢宏大。而聖宋元寶小平為篆行二體,篆書者小篆,鐵錢篆一身,行書者如結宋、結聖等點劃纖毫悉現。最使人叫絕的是宋徽宗獨創的瘦金體,這種書體勁瘦飄逸,如大匠運斤,庖丁解牛,恰到好處,再襯以精湛的鑄工,郭深肉細,相得益彰。
關於清朝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封建朝代,收集起來較容易,故我收集到了十代的錢幣,其中收集難度最大的是缺門的雍正錢。雍正是滿族入關後的第三代皇帝,關於這個人,小說中有不少光怪陸離的傳說,而正史中卻多溢美之辭。實際上雍正是個陰險狡詐又善於偽裝的人,不過,在治國方麵還是有一套辦法。雍正年鑄造銅錢的數量遠遠少於康熙,順治二朝,且隻有背滿文紀局名一種形式。
由此看來錢幣上的學問還真不少哩!那外圓內方的形狀不正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那天圓地方樸素的審美觀;從錢幣上可以了解到書法藝術的精湛;了解到五朝的興衰更替;了解到盛世的繁華;了解到末世的悲涼,真可謂一幣在手,獲益匪淺哪!
錢幣文字反映著我國古代貨幣文化的發展。我在眾多錢幣中最喜愛開元通寶,不僅於此,更因為李淵進入長安之後,於武德四年首鑄的,它的輕重大小很適度,人民稱便。唐初開元通寶錢文是歐陽洵撰寫的。歐陽洵為初唐書法四大家之一。書法險勁刻曆,世稱“歐體”,也叫“率更體”。他在貞觀時,官至太子率更令。開元通寶之書法含八分和隸體。也有的說它含八分及纂隸三體,既錢幣上的每一個字都兼三體。單獨的八分或纂書開元錢在唐初是沒有鑄造過的。另一個好的原因,它有個別名叫“洗兒錢”。傳說,安祿山生日那天,唐玄宗和楊貴妃賜得。故名洗三錢。
又隨手翻起了冰心的《再寄小讀者》。夜,像一塊巨大的幕布徐徐降落。台燈發出友好地光。我拿出了油墨飄香的語文書,翻看著。“再、寄、小、讀、者”。讀後,總結了一下,首先作者問候了我們在暑假生活中發生了哪些事,寫成日記了沒有。我翻翻自己的日記,昨天的,那一幕幕直至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