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說幾句吧。”林琳又不是初哥,再說了,這件事情,他早就經曆過了,結果如何,他很清楚。
“我同意淩主任的意見,這個病人的診斷是清楚的,目前的關鍵,是在治療上。”
“目前,病人的病情剛好處於γ刀治療後,腦部反應的高峰期,情況十分差。嚴重的腦水腫,使病人麵臨隨時死於腦疝的危險;重度的營養不良,使病人處於極度虛弱的狀況,很容易出現各種嚴重的並發症,從而導致病情的惡化。”
“頻繁的、難以控製的癲癇發作,反過來又會使本來嚴重的腦水腫變得更加難以控製,腦部的損傷更加難修複。”
“現在,治療的主線有兩條,第一,控製和減輕病人的腦水腫;第二,控製病人的癲癇發作。而控製腦水腫,是重中之重。”
“據我到圖書館查看的《國外醫學雜誌》,曾經有報道說,γ刀治療後,腦部的損傷分為急性反應期和慢性反應期。慢性反應期,多在射線照射後半年到一年後才發病。這個病人,不屬於這種情況。”
“急性反應期,往往是因為腦組織對射線的照射很敏感所致。這種敏感,一方麵,使得射線的治療效果不錯;另一方麵,也會使腦組織損傷比較大,水腫更明顯,這種情況,與這個病人相符合。”
“對腦水腫的治療,我建議,在甘露醇的基礎上,加上激素,甘油果糖,和適當的人體血漿。這個時候必須發力,否則,以後再也沒有發力的機會了。”
“對於癲癇的治療。我相信隨著腦水腫的好轉,癲癇的控製也會變得容易起來。但是,我們不能等,因為,頻繁的發作,也會導致腦水腫的加重。”
“所以,我建議,在現在抗癲癇藥物的基礎上,加上丙戊酸鈉進行治療,劑量為每天三次,每次0.2克。”這一句話,是重生後的林琳加上去的,前世沒有說過這一句。
“等等,你剛才說,聯合使用丙戊酸鈉?”淩曉雲似乎抓到了林琳的“痛點”。
“對,沒錯。”林琳知道,接下來,淩曉雲會說什麼。
“你知道,卡馬西平和丙戊酸鈉,兩者之間的代謝差異嗎?”
“知道,卡馬西平是肝酶誘導劑,丙戊酸鈉是肝酶抑製劑。不過,這隻是理論上的東西,就像抑菌的藥不能與殺菌的藥聯合使用一樣,臨床上,我們不是有很多成功聯合使用的案例嗎?”
“臨床與理論,是有區別的。丙戊酸鈉從60年代末開始用於臨床一來,被證實是一種安全,有效和廣譜的抗癲癇藥。鑒於病人目前的情況,我認為,是值得一用的。”
“嗯,你說的不無道理,你繼續說。”淩曉雲也被林琳說服了。其實,林琳在前世,將這兩種藥,聯合用在大量癲癇患者身上,不僅取得明顯的效果,血液藥物濃度的監測也證明,這兩種藥物之間,相互影響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