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6章:袁天罡治國(2 / 2)

八月十二,王元泰和秦渭也來了,此二人在江南任職,官位已經很高了,但卻悄然離職,來投奔了李浩。

幾乎當初所有的親朋都來投奔李浩了,這倒是一件好事,大家一起在流求上過一個圓滿的中秋節。

長安城裏,袁天罡扶持李恪的孫子李爽登基,李爽才是個五歲小孩,能懂個什麼事,袁天罡以鐵腕手段,自封監國,一應國事,由他代勞,而且他比較專權,不太喜歡聽大臣們的勸諫,他當然不聽了,他是未來人,心中自有治理國家的方案和藍圖,豈會聽這些大臣們的腐朽之言,他隻要這些大臣照著自己的吩咐去實施便可以了。

袁天罡把全國的田地全都強行征收歸國有,然後推行國策-公有製,就像未來世界建國當初時的那樣,然而無論是百姓還是門閥世家,都不願意把家裏的所有財產全部交為公有,自己的財產憑什麼要被收走,這可是他們的財產,袁天罡隻能強製實施,甚至還動用了軍隊,國內進行了長達半年的大清洗,對待百姓,袁天罡還算是很寬容,反抗的人,抓起來關上一段時間,恐嚇一下便可以了,至於那些門閥世家反抗,一律抄家逮捕,結局要麼就是殺頭,要麼就是流放,半年之內,大唐再也不見什麼門閥士族了,那些幸存的小士族,是沒有反抗的,雖然還能好好地活著,但也一無所有了。

公有製在大唐實施了起來,大唐百姓富足,本來家中條件還算蠻好的,然而卻必須過上了集體製生活,大唐的百姓們很不適應,怨氣很大,然而怨氣再大也得憋著。

袁天罡掌控下的大唐,第一年是徹底混亂的,就因為強行推行這項國策而導致的,慢慢的,大家也開始適應了,終於安定了下來,就是整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比以前差了很多,明明田地比以前多了很多(門閥士族的田地交出來了),但田裏的糧食產量卻沒以前高了,全國糧食產量隻有以前的八成,這讓袁天罡比較鬱悶。

接下來,袁天罡又推行國策-募兵製。

這是兵製的改革,把府兵製改為募兵製,募兵製的好處就是,朝廷能夠將軍隊牢牢掌握在手中,指揮調度更加方便快捷,但壞處就是,需要大量的資金來養兵。

更改兵製之後,袁天罡開始大肆征兵三十萬,同時大肆造戰船和槍炮。

袁天罡對於教育也十分重視,又推行了國策-義務教育製度,他花巨資在全國範圍內興建學校,廣傳科學,因為他也知道科學的重要性,所有學生,無論男女,上學免費,教師的薪酬,由國家發放,這是國策,單是這一項,就是一個巨大無比的開銷,在全國建了那麼多學校,全國教師加起來有十萬,每人每年就算薪酬隻有十貫,那麼一年也是一百萬貫,況且,職位最低的教師是十貫,那些有中高級職務的,薪酬更高,所以單是教育這方麵,每年國庫就要抽調兩百萬貫,要知道,以前大唐一年的稅收也就三百多萬貫而已。

滅了那些門閥士族的時候,國庫中金山銀山,戶部記錄是4800萬貫,而現在,造槍炮和戰船花掉了1800萬貫,新增了三十萬大軍,加上袁天罡帶回來的那群蠻夷士兵,養兵一年花掉了500萬貫,建造學校,花掉了1300萬貫,加上養教師以及其他的一些開支,國庫隻剩300萬貫了。

戶部把這個財政結果報給袁天罡的時候,袁天罡驚呆了,他明明記得滅那些門閥士族的時候,得到了無數的錢,將近5000萬貫呢,怎麼這才一年不到,就隻剩這麼點了,他要求查賬,一查,然後他自己都被自己花錢的能力嚇到了,不知不覺間,自己就花掉了這麼多錢。

然而現在募兵製和義務教育製度已經作為國策推行,是萬萬不能更改的,而募兵製和義務教育製度每年就要花費700萬貫左右,但現在國庫中的錢是明顯不夠了。

袁天罡忽然感覺頭疼,他後悔了,自己不該腦門發熱,一下子又是造船又是造炮,還一下子征了這麼多兵。

然而現在事情已經發生,他隻能硬著頭皮走下去,錢是必須解決的,既然如此,隻有兩個方法,一是打仗,二是增加賦稅,袁天罡決定雙管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