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章:袁天罡吃砒霜(1 / 2)

朝會商議的最後一件事,是件大喜事,薛仁貴和李道宗大破吐穀渾的事,今日要為他們計算功績,商議一下他們二人應得的封賞。

李世民命人當庭宣讀李道宗和薛仁貴的戰報,眾臣聽後均都興奮不已,雖然打敗吐穀渾這種小國是意料中事,但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吐蕃和西突厥也參戰了,而且兩國所出兵力加起來有七萬,此事他們已經從薛仁貴的上一份戰報中知道了。

上一份戰報,薛仁貴奏報了他大破吐蕃軍和西突厥軍的消息,令朝中大臣們拍手叫好,雖然朝中的人都知道薛仁貴是李浩帶出來的,但聽到這個消息後他們還是忍不住紛紛讚歎,兩萬對七萬,大獲全勝,這戰績可不比李浩的戰績差,這是大捷。

對於薛仁貴,那些反對李浩的大臣分成兩派,一派認為應該連帶著一切打壓薛仁貴,然而更多的人則認為,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薛仁貴乃英傑之輩,怎麼可能一直甘居李浩之下,若是薛仁貴崛起,說不定能對李浩的軍中地位造成威脅,隻要薛仁貴有一絲的野心,他們就能找機會撕破這個口子,讓薛李二人決裂,到時候他們就可以坐山觀虎鬥,那樣他們就開心了。

要是換做別人,還真有可能,但他是薛仁貴,忠義仁勇,又怎麼可能為了權勢和地位而與李浩決裂,若他貪戀這些,當初又怎麼可能舍棄一切,陪李浩一起流放瓊南,李浩對他有知遇之恩,又仁至義盡,他所能做的,就是一生竭誠以報,即便李浩揭竿而起,他估計也會跟李浩一起造反,沒有片刻猶豫。

薛仁貴和李道宗大破吐穀渾,自然要受封賞,李世民當殿跟眾臣商議封賞之事,討論了約有二十分鍾,終於定下了封賞。

薛仁貴的封賞自然要比李道宗高,畢竟他的功勞最大,若不是以兩萬打七萬擊敗了吐蕃和西突厥大軍,這場仗是不可能打得贏的,所以他這次的功績非常高,受的封賞自然也高,直接封正二品輔國大將軍,授勳柱國,晉爵涇陽縣公,夫人封二品誥命。

這下薛仁貴就直接躋身進了朝堂大佬行列,他也封公了,雖然隻是縣公,但也是公啊。

薛仁貴的正二品輔國大將軍是武散官,不是職官,所以這個正二品跟天策府上將的正二品是沒有任何可比性的,差得有點遠。

李道宗的封賞則比較簡單,授勳輕車都尉,封從二品鎮軍大將軍,李道宗的封賞不怎麼高,主要是因為他底子高,而且這次的功勞也不算太大,隻是攻破一個小小的吐穀渾,功勞自然有限,能得到這樣的封賞已經非常不錯了。

定下薛仁貴和李道宗的封賞後,李世民又下令,在吐穀渾高原地區設青海衛,薛仁貴暫任青海衛大將軍之職位,統兵四萬,鎮守青海,並派人前往吐穀渾建立青海都護府,當決定青海都護人選的時候,李浩竟主動請纓,要求出任青海都護府都護一職。

這讓群臣一陣懵逼,李浩在朝中正如日中天呢,而且剛剛當上了天策府上將,忽然卻要遠走邊疆,幾個意思?

李浩當然有他自己的想法,首先,他要去把樊梨花和小迪策反過來,其次,他已經向李世民推薦薛仁貴去征東了,大概就是明年開春的事,按照李浩的想法,青海衛建立起來的話,吐蕃那邊不可能無動於衷,肯定會有所動作,所以大唐這邊必須嚴密防範。他提前去把青海都護府給安頓下來,然後接手青海衛,讓薛仁貴去征東,這樣就不可能讓吐蕃逮到任何機會了。

由於李浩允文允武,在地方治理上又頗有建樹,李世民覺得李浩還是可以出任青海都護之職的,便準了李浩所請,群臣得知李浩要離開朝堂,遠走邊疆,自然更不會反對,於是李浩順利地就當上了青海都護,待工部和戶部準備好相關隨行人員後,李浩就可以出發去赴任。

大朝會終於結束了,李浩和眾官員一起走出太極殿,從進太極殿到出太極殿隻不過相隔兩個時辰,但李浩的身份已經徹底不一樣了,今天他出盡了風頭,僅僅一個朝會,拜相,封天策府上將職,封青海都護職,廷奏五事,五事皆順利通過,現在眾人瞧他的眼神都不一樣了。

與此同時,在劍南道益州吳王府的客廳裏,吳王李恪正在與一個身穿青色道袍的中年人喝茶,中年人頭戴鬥笠,黑紗從鬥笠上垂下,遮住麵容,此人正是李浩的對頭袁天罡。

李恪喝了一口茶,擱下茶杯道:“道長口口聲聲說要助本王成大事,然而道長竟連真麵目都不示與本王,叫本王如何信你。”

“嗬嗬。”袁天罡淡笑一聲,道,“也罷,既然殿下對老夫的這張老臉感興趣,讓殿下瞧瞧又何妨。”他說著便抬手摘下鬥笠。

看到袁天罡的臉,李恪明顯一愣,袁天罡言行老成,而且總以老夫自稱,原以為是個老者,卻沒想到竟是個中年人。

“殿下看到老夫的麵貌了,似乎頗為驚訝?”袁天罡微笑問李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