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4章:造火炮(上)(2 / 2)

吳磊聞言渾身一震,讓大唐的語言遍及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是多麼宏偉的誌向啊,吳磊把李浩的誌向和自己的誌向一對比,方覺李浩是多麼偉大,難怪他能在如此年紀就從一介白身成為瓊南王。

船隊在瓊南停靠四天,李浩也和陸雲規劃好了所有航線,然後李浩親自送陸雲登船,目送他們出海,這一次出海,可不像上次去倭國那麼簡單,此次他們帶出去的物資,是上次的十倍都不止,而且他們還肩負宣威和傳播大唐文化兩大重擔,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如果此次航海成功,很有可能這就是大航海時代的第一次遠航,也是大航海的時代的起點。

送走了陸雲,李浩又下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指令,造火炮。

雖然他現在有船了,但他的船還不具備太強悍的攻擊性,床弩的威力終究有限,達不到李浩的要求,他的要求是很高的,他覺得這些海船,隻有配上火炮,方能逞強於列國,稱霸於海上,所以製造火炮是勢在必行的。

火炮也分很多種,像明朝時候的紅衣大炮,就是比較古老的一種,雖說威力打出來也能震懾人,但射程不遠,威力也差強人意,而且裝填太過麻煩,李浩畢竟是穿越者,他要麼不做,要做就做的好的,他打算越過老式火炮這一步,直接製造彈殼式火炮,他的目標定為加農炮。

在抗戰電影裏可以看到,那些帶著車輪,推出來的大炮,有一個炮手在後麵攪動轉軸,調整炮口方向的,就是那一種炮,加農炮的特點是炮管較長,發射仰角較小,彈道低平,可直瞄射擊,炮彈膛口速度高,射程遠,未來世界的加農炮射程可以達到15公裏,也就是30裏,什麼概念。

製造火炮是很複雜的,對鋼的要求非常高,要求炮身具有極強的韌性,否則容易炸膛,大炮炸膛那可不是鬧著玩的,所以在明朝時,都是用銅製造炮身,因為銅是一種韌性比較高的金屬,即便是用銅製造炮身,古代大炮的炮身還是製造的極其之厚,因為那時候的火炮沒有彈殼,直接用火藥在炮膛裏點火,炮身承受的壓力太大,自然容易炸膛,所以後來西方才會出現子母炮,也就是彈殼式大炮的前身。

李浩其實對火炮已經暗中研究很久了,做了很多的準備工作,想要製造火炮,必須煉製塑造炮身的合金結構鋼材,製造火炮的合金鋼材料他知道,隻不過一些比較稀有的金屬有點難弄,倒不是他弄不到,而是量有點大,畢竟是製造火炮,而且他也不可能隻製造一門火炮,所以需要的稀有金屬材料量不小。

然而李浩堅信,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那都不叫問題,稀有金屬隻要存在於地球之上,他就能弄得到,頂多費點事花點錢而已,才多大點事啊。

材料問題倒不是最難的,最難的在於炮彈的製造,想要製造彈殼式炮彈,可不像紅衣大炮的炮彈那麼簡單,頂部的觸碰爆炸的引信就是一個難題,這難不倒李浩,他最後設計定稿的炮彈,是分裝彈,彈丸和藥筒分開的那種,引信部位裝填紅磷和硫磺,炮彈尖端是可以伸縮的,裝有小彈簧,伸縮幅度隻有三毫米,用火石連接到紅磷,而紅磷硫磺後麵,就是密封的火藥了,這樣雖然也能達到引爆的效果,但有一個缺點,炮彈不防水,一泡水就歇菜,成為啞彈。

雖然是美中不足,但為了安全,李浩也隻能做到這一步,以後有時間再慢慢完善。

除了炮彈頂部的引信,尾部引信難度似乎更大,尾部是絕對不能用紅磷和火石的,否則隨便一個顛簸,就有可能引起爆炸。

這個問題李浩曾經苦思了許久,在問過他哥哥李成之後,才有了解決方案,其實跟槍子彈打火是一個道理,子彈底部發火,也稱底火,未來世界的子彈底火,有兩大方式,分別是巴克瑟式底火與柏丹式底火。

而李浩最終選擇的是巴克瑟式底火,其實就是在子彈的底部鑲嵌一個底火杯,杯中放置引火用的特殊引藥,底火杯隻要被尖銳的東西用重力敲擊,就會引爆引藥,強大的爆炸壓力會通過引火孔,進入彈殼,推動子彈,使子彈發射。

炮彈和子彈其實是一個原理,所以李浩就決定采用這種引火方式,安全可靠。

製造火炮可是高危行業,李浩心中其實十分忐忑,曆時兩個月,李浩花費數萬貫搜集了十幾噸的稀有金屬,同時,所有火炮的鑄具已經做好,隻等煉鋼澆鑄。

製造炮身倒不怎麼危險,李浩親自指導,炮身各部分零件澆鑄完成後,打磨,拚裝。

由於是彈殼式火炮,所以是從尾部裝填,這次的炮管厚度是8厘米,而底部炮管厚度是1厘米,因為底部處於爆炸位置,承受的壓力最大,所以造厚一點,這樣安全。

炮身造起來後,安裝在底座上,長1.8米,口徑130毫米,比加農炮小很多,可以想象,威力和射程也無法跟未來世界的加農炮相比,但在這個世界,絕對是大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