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在你最感興趣的事情上,藏著人生終極的秘密(一)(2 / 3)

蘋的前閨蜜和前男友已經結婚五年了,蘋笑說,有時,她也會覺得自己小氣,想原諒他們,“但每隔一段時間,夢都會提醒我,在我心裏,那道坎兒一直沒有過去。”

盧曾指著穀歌地圖的某處,告訴我,如果不拆,哪裏哪裏就是老宅的所在地;他再用鼠標一劃,“這片商業區全是那樣青瓦白牆的老宅……”

他又分析他的夢,“回不去了,太想念,所以常夢見”。

令我意外的是,人們會不知不覺在夢中為自己療傷。

地震過去三年後,朋友果又夢到地裂,他又落進那個大坑,但這次他看到光,奮力爬出來了,醒來終於不再一身冷汗。

我最近關於考試的夢,也有了喜劇性結局。在考場,我想清楚了,不考又怎樣?我一推卷子,離席而去,站在教室門口頓時感覺解放了,醒來後,我簡直要為自己擊掌慶賀。

隻是有些夢永遠不會有喜劇性的結局,就像有些傷痛一輩子也無法淡忘。

這也是我聽來最心酸的夢。

我的爸爸一段時間很累,或心情不好就會夢到他從小被寄養的親戚葉家;夢到葉媽給他盛飯時的樣子,“一臉鄙夷”。爸爸總說,那時他“每頓飯都不敢吃多,吃多了就要受白眼”,所以,他“比一般人更早學會看人眉眼高低”。

這得是多大的童年創傷、心理陰影,才會讓一個人在最私密的夢裏一再回想;爸爸夢到的是7歲前的舊事,而他今年已年過花甲。

【平行空間裏的另一個自己】

在一樁爆炸性社會新聞裏,我發現了熟人。

熟人和新聞無關,隻是新聞的當事人是熟人的學生。鋪天蓋地的文字報道中,我屢次看到熟人的名字,接著,采訪熟人的視頻上傳到各大網站,作為班主任,他麵對鏡頭侃侃而談,當然,一看就是經過深思熟慮、並得到領導審核的場麵話。

十年前,熟人坐在我辦公桌的對麵。

他教政治,我教曆史。

我們大概是共同語言最多的人:學生一樣、課時量一樣、職業前景一樣……不同的是,後來,我改行了,再不一樣。

視頻,我看了三遍。

熟人的衣著、神態、身後的背景,我都沒放過。我甚至截圖,放大他的辦公桌,試圖看清楚擺在他案頭的那一摞書具體的書名。

我不禁想到,如果,當年,我沒離開,此刻,我就在這間辦公室,熟人接受采訪時,也許,我就站在攝像機的後麵;自然,他遇到的事也可能發生在我身上,那麼,他的神態、套話都會在我這兒複製。

以此為想象的基點,我百度熟人發表的論文、參加的會議,我甚至找到學校貼吧裏學生對他的評價……

我大概了解了熟人的現狀,也大概推測出,如果,當年不離開,我會是什麼樣。

我想起一位朋友。

朋友家庭美滿,婚姻幸福。

一日,她意外發現前男友妻子的微博,不知出於什麼心理,她選擇了“悄悄關注”。

此後,前男友夫婦的生活呈碎片狀呈現在她麵前,他們窗前的一盆花,或桌上的一盤菜,甚至兩人偶爾的口角,都引發了她莫大的興趣。

朋友的態度很複雜。

她曾指著前男友妻子的照片問我,和她是不是有些像;但隔一段時間,同一張照片,她又點評:是個美人兒,就是有點齙牙。

有時,她會對前男友妻子曬出的旅行攻略表示豔羨,“他們走了十幾個國家了”。

有時,她又會附和前男友妻子對其老公抱怨——一次,前男友妻子寫道“油瓶倒了都不扶,別人不扶他還發火”,朋友匿名評論:“哎,他還是那樣。”

朋友和前男友分手七年了。

當初,她拒絕前男友的苦求,不願隨他去深圳,後來,兩人各自婚嫁,再無交集。朋友一直留在家鄉,前男友呢?越跑越遠,最後幹脆為工作,舉家去了非洲。

自從關注了前男友妻子的微博,朋友最常發出的感歎是:“看,如果我跟了他,現在……”

一日,前男友妻子聲稱要在所居地開一家中國飯館,朋友的QQ簽名幹脆換成了,“差點去非洲做老板娘”。

我隻疑心,熟人之於我,前男友妻子之於朋友,都成了各自想象中的分身。

如一切有過選擇,並選擇過的人,有時,我們會思考當年的決定:如果不,現在會怎樣?

但人生沒法在十字路口左轉後,再給你機會,右轉看看。於是,機緣巧合,當年和你近乎一樣的人、做出和你相反選擇的人出現在你麵前,你不知不覺便把他當成平行空間的裏另一個自己。

他所在的環境,他看到的風景,他表現出的精神狀態,經曆的苦與樂……順著他的目光,你如重新選擇、親身體驗——你終於在左轉後有右轉的機會,哪怕隻是插著想象的翅膀去看看。

那些念舊的人呢?

那些一再故地重遊,千方百計試圖聯係舊同學、舊同事、舊鄰居的人呢?

他們中有幾多在尋找參照物,查看分身——用分身來驗算當年的決定,測量對現實的滿意度。

【每一個毫不費力的背後】

我的身邊總有些人讓我眼前一亮。

他們揣著些特殊的能耐,有的是別人無,他獨有的特長,有的是某種技能;這些能耐離現在的生活越遠,我就越覺得擁有它們的人十八般武藝俱全。

比如,同學趙。

趙寫得一筆好字,想當年,大一,第一次班會,趙自我介紹,提及姓名時,他捏起粉筆唰唰在黑板上寫下一句與之相關的古詩。那字清雅莊重,筆力遒勁,舉座震驚。

此後多年,趙以書法見長,從學生會的宣傳幹部變成單位的宣傳骨幹。據說,他給女友的信被準嶽父看到,是一筆好字先贏得其好感,後來才得以通過“終審”。

我曾去趙家拜訪,在他的書房,見過他刻的印,“真是多才多藝!”我發自內心地讚歎。

又如,前同事秦。

秦是位兢兢業業的編輯。

我最愛和秦逛街,概因她火眼金睛,最善於在街頭小店滿坑滿穀的衣衫中選出精品。

秦曾對我說,分辨真正的外貿原單和仿製品的區別在於針腳。“外單要求3公分12針,仿製品一般都把針腳放大。”“日本的服裝最講究,不會露包縫線在外麵……”

我對秦佩服不已,為她的生活智慧。

一日,我和朋友逛地壇書市。

在舊書一條街溜達時,我無意間說起朋友手上拿的那本畫冊是“珂羅版”,“什麼叫珂羅版?”他問,“就是玻璃版印刷。”我答。

朋友不信我認識所謂的“版”,便抄起一旁的幾本書,繼續追問。“鉛印”“石印”“木板刷印”……一連串術語在我口中蹦出,朋友驚為天人,“你真讓人刮目相看!”

這是我第一次讓人刮目相看,但事實是,我曾在拍賣公司工作過半年,判斷舊書、古書的印刷方式隻是那一行最最基本的常識。

但朋友肅然起敬的表情,讓我失笑之餘,不由得思考起趙和秦讓我刮目相看的“武藝”。

逛街時,我旁敲側擊地問秦:“你得花多少時間在外貿店,才能修煉成職業買手?”

秦大樂,表示“職業買手”的稱呼太貼切,而後,她透露,她的第一學曆是中專,學的是服裝設計。

原來,買布料、做衣服、考察服裝市場真的是她的本行。

飯局中,我遇到趙的妹妹,早聽說,趙妹妹在單位也是以書法聞名,“你家一定是書香門第吧?”我誠懇地說。“哪裏,”趙妹妹笑笑,“家裏世代刻碑,如果不是考上大學,我和哥哥或許還在山裏,或許還在刻碑。”

原來,一手好字對趙氏兄妹來說,曾是謀生必備。

原來,所謂“武藝”都是經曆賦予的技藝?

原來,許多技藝如密室的門,隻要按對機關,便會自動彈出;經曆多了,技藝多了,別人看來,自然認定你三頭六臂。

這個周末,我在準備搬家事宜,女友雲來幫忙。不一會兒,她就反客為主,手起繩落,麻利地打了一個又一個包。她還炫技般一邊打包,一邊說:“這是十字結”“這叫井字結”……

我笑,“你,一個心理谘詢師精於打包,莫非有過從業經曆?”

雲一抹汗,“真說對了,我上大學時在書店打足了兩年工,打包是我的強項……”

我忽然想起,雲還在家給女兒的童書編碼——她本科學的是圖書館專業;她給女兒做的裙子可與商場的媲美——她的父親是裁縫……

嘿,隻要有心,透過“十八般武藝”,便能窺破、拚湊一個人的人生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