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燕啄皇孫:李唐宗室的劫難(2 / 3)

就在李衝起兵的同時,越王李貞也在豫州(今河南汝南縣)舉兵響應,很快就出兵攻陷了上蔡(今河南上蔡縣)。武後即命左豹韜大將軍麹崇裕為中軍大總管、宰相岑長倩為後軍大總管,又命宰相張光輔統領諸軍,發兵十萬直撲豫州。

當時,除了李貞父子倉促起兵之外,諸王皆抱持觀望態度,不敢輕舉妄動。及至李衝敗亡,勢單力孤的李貞頓感絕望,第一反應就是自縛到洛陽請罪。就在這個時候,新蔡縣令傅延慶招募了二千多名勇士前來投奔,李貞當即打消投降的念頭,決定破釜沉舟,與朝廷拚死一搏!為了鼓舞士氣,李貞就向部眾宣稱:李衝已攻破魏、相數州,正率領二十萬大軍前來會合。隨後,李貞又征召了五千名士兵,命汝陽縣丞裴守德率領;同時拚命封官,一口氣任命了九品以上官五百多人,試圖以此收買人心。但是,這些臨時招募的士兵大多是被脅迫的,根本沒有鬥誌,全軍上下似乎隻有裴守德跟李貞一條心。李貞馬上任命裴守德為大將軍,又把女兒嫁給了他。

盡管李貞竭盡所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可是隨著朝廷十萬大軍的逼近,這位孤掌難鳴的親王還是感到了一種莫大的恐懼。他連忙找來一幫和尚道士,天天念經做法,祈求神靈保佑大事成功,並發給將士們“辟兵符”,希望他們能夠刀槍不入。

然而,這終究隻是種虛幻的慰藉,也許連李貞自己都不會相信。

麹崇裕大軍很快就兵臨城下,李貞命少子李規和女婿裴守德出城迎戰。可這群烏合之眾根本不是朝廷軍的對手,剛一接戰便全線潰敗,士卒死傷逃亡殆盡,隻剩李規和裴守德倉惶逃回城中。李貞驚慌失措,趕緊閉門自守。豫州的官吏和百姓紛紛逾城出降。左右眼見越王敗局已定,便勸他自我了斷,以免“坐待戮辱”。萬般無奈的李貞隻好和妻子、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全部自殺。

從起兵到自殺,李貞的兵變前後也不過才十七天。

數日後,李貞的頭顱被傳送東都,與李衝的頭顱一起,被懸掛在太初宮門前的旗杆上梟首示眾。在李唐諸王人人爭當縮頭烏龜的時候,隻有滿腔熱血的李貞父子攘臂而起,但結果卻是悲壯而無奈的。除了為武後的祭壇又獻上兩顆新鮮的頭顱之外,他們的抗爭最終隻能被視為一場螳臂擋車的徒勞。

事實上,李貞父子的起兵不僅徒勞,而且讓武後找到了一個全麵消滅李唐宗室的借口。因為眼下她仍然是以大唐皇太後的身份臨朝的,所以,李唐諸王反她就等於是在叛國。有了這麼好的理由,武後當然可以堂而皇之地置李唐諸王於死地了。她隨即命監察禦史蘇珦負責審理宗室聯反案,首批目標就鎖定了威望最高的韓王、魯王等人。

可武後沒有想到,她親自指定的這個主審官蘇珦竟然是個書呆子,根本沒有(或者不願)領會她的意圖,查了好些天,愣說找不到韓、魯諸王與李貞父子串通謀反的證據。武後大為不悅。朝臣中的搖尾派見狀,馬上跳出來誣告蘇珦與諸王暗中勾結。武後立刻把蘇珦找來嚴厲質問,蘇珦被嚇得臉色蒼白,冷汗直冒,但還是一口咬定查無實據,不能定案。

看著這個一根筋的書呆子,武後真是又好氣又好笑。她最後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卿大雅之士,朕當別有任使,此獄不必卿也。”(《資治通鑒》卷二○四)當即把蘇珦貶為河西監軍,眼不見為淨。

武後隨後就把案子交給了大名鼎鼎的酷吏周興。

關鍵時刻,還是要這種人上場才能搞定。

周興果然不負武後所望,二話不說就把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黃公李譔、高祖之女常樂公主悉數逮捕歸案。才審了幾天,這幾個李唐皇族的核心人物就全部死於獄中。據說死因是畏罪自殺,而且自殺方式與他們的血緣一樣整齊劃一,都是懸梁自縊。隨後,他們的親黨族人全部被誅,僅李靈夔之子李靄因告密有功免於一死,並擢任右散騎常侍。

此時的李靄一定會為自己當初的棄暗投明之舉而慶幸不已。因為他不僅保住了頸上人頭,而且頭上還多出了一頂烏紗。

隻可惜,他的頸上人頭和頭上烏紗都沒有保留太久。

因為武後固然善於利用小人,可她更善於在利用完後把他們一腳踢飛。所以,告密者李靄的下場並不比其他人更為美妙。他隻比他父親多活了幾個月,過後便被酷吏隨口栽個罪名一刀砍了。沒有人知道被武後兔死狗烹的李靄臨死前會作何感想,更沒人知道他到了九泉之下,將如何麵對他的父親和所有李唐皇族的親人。

韓王、魯王等人的慘死正式揭開了李唐宗室大劫難的序幕。

垂拱四年冬天,一股肅殺的寒風從神都洛陽吹出,猛烈地向所有李唐皇族的封地襲來。寒風過處,一茬一茬的人頭紛紛落地,一群一群的男女老幼被驅趕著踏上淒涼的流放之途;昔日的天潢貴胄和金枝玉葉轉眼間凋零殆盡,就像山路上任人踩踏的野果一樣消失於泥土之中;原本枝繁葉茂的大樹唯剩一條條瘦骨嶙峋的枝椏,看上去宛如一隻隻向天求告的手,正艱難地伸向冰冷而高遠的蒼穹,無望地訴說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