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博大精深,要想通過幾本書就能全麵講解是不可能,寫太多、太專業的內容,勢必讓讀者很難有信心讀下去。我秉著“名醫堂:中醫讓生活更健康”的信念,並結合多年行醫和講醫的經驗,將中醫的一些基礎知識溶於日常病例的分析與治療中,這樣讀者讀起來不累,也容易記憶,做到一學就會。於是就有了《從生活學中醫叢書》。
中藥的發明與應用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國文化寶庫的一部分。中藥取材於大自然,產區遼闊。幾千年來,中藥學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係和應用形式,內容博大精深,對維護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為了讓廣大中醫愛好者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中藥的相關知識,我們博采曆代本草名家之長,並結合多年臨床經驗,編寫了《學用中藥一學就會》。
本書圖文並茂,條理井然,易學易記,理論與臨床並重。開篇介紹了中藥的基礎知識,然後分類講解常用中藥的性能、功效、應用等,並用歌訣歸納總結,便於記憶。書中還穿插了易混淆中藥的鑒別和應用技巧。
由於時間倉促,工作繁忙,本書內容難免有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同仁賜教。
是藥三分毒,用藥需謹慎
2010年2月,姚先生5歲的女兒由於感冒發燒在附近醫院吊了幾天針水,半個月後,孩子的感冒好了,卻經常耳鳴,看電視也要開很大的聲音才能聽到。後去醫院檢查發現,孩子是因為濫用慶大黴素而導致的藥物性耳聾,醫生建議給孩子配戴助聽器或進行電子耳窩植入。
姚先生十分自責,找到我來谘詢:“我實在難以相信,幾瓶治病的針水竟然讓孩子的聽力下降了,我對不起孩子啊!”
給孩子檢查後,我開了中藥處方,並告訴他:“所謂‘是藥三分毒’,很多藥物都有毒副作用。由於抗生素濫用導致兒童耳聾的案例數不勝數,抗生素濫用還催生了攜帶NDM-1耐藥基因的‘超級細菌’,並導致多人死亡。”
“太嚴重了,我以後一定少給孩子用抗生素。”
“用藥一定要謹慎,除了抗生素以外,還有很多藥物都有副作用。藥監局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數據表明,2009年和2010年,我國因藥品不良反應導致死亡的人數加起來有1100人。”
孩子吃了幾個療程的中藥,聽力恢複了正常。姚先生高興地來道謝:“還是中藥安全有效啊,以後我家人生病了就吃中藥!”
“不論中藥還是西藥,藥物的副作用都不容忽視!雖然中藥的副作用比人工合成的西藥小,但使用時也必須慎重。比如曼陀羅花浸酒,口服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但劑量過大,常會引起中毒死亡。近幾年,因濫服中草藥導致腎炎和腎功能衰竭的病人也在日趨增多。”我告誡姚先生說。
“是這樣啊。看來不論中藥還是西藥,使用時都必須謹慎啊!”姚先生咂舌感歎道。
的確如此,每味藥都有其功效,也有其副作用,即使醫者斷病如神,若不了解藥性而胡亂用藥,隻會適得其反。我們使用中藥一定要了解中藥,針對個人體質的強弱、疾病部位的深淺,恰當選擇藥物。使用中草藥,尤其是有毒性的藥物時,首先應慎重,要嚴密觀察,並注意劑量是否恰當;其次可與其他藥物配伍,以減少毒性或其他副作用,如用於肝硬化腹水的十棗丸,就配伍大棗來緩和甘遂、大戟、芫花這些有強烈瀉下作用的中草藥,起到減少毒性的作用。
中醫中藥既是我國醫學文化中的國寶,又是世界文化寶庫的一部分。2011年9月,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屠呦呦榮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獎”,她從中藥青蒿裏提取了用於治療瘧疾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由此可見中醫藥蘊含著巨大的臨床研究與應用價值。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中藥現代化正在逐步推進,未來的中醫藥將會更加標準化、科學化、簡約化。比如,未來的製藥廠可以將單味中藥提取加工製成速溶片,每片含藥量統一為1克。當中醫醫生開了人參附子湯的處方(人參15克、附子10克),患者在藥房拿藥時,再也不用提一大包中藥回家煎煮了,而是每服藥隻有一袋每片含藥1克的速溶片(15片人參、10片附子),吃藥時將這袋藥用水衝泡,待藥溶解後服下即可。這樣既將中藥定量化、標準化,充分利用了中藥材資源,也方便患者服用,不影響中醫醫生開處方的習慣和藥物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