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是個重積累的行業,專家型GP是實戰中練出來的,投資多了,經驗就豐富了。這種經驗是建立在對不同類型企業評估、選擇、管理的數量積累上的。一個稱職的GP,實際投資的企業占其所收到商業計劃書的比例一般不會超過5%,占審慎調查過的企業比例不會超過50%。這種建立在大量經驗、教訓上的投資,往往會把GP鍛煉成集投資、資本運作、行業整合和企業管理經驗於一身的專家,令他們可以有效改善項目企業的管理,提升自己投資的價值。
專業的PE是創業企業的教練,對於創業者來講,PE帶來的企業管理經驗和專業知識,可能比資金更為重要。在很多成功企業的背後,都有知名PE或VC對其管理和資源整合的推動,如雅虎和穀歌的成功不乏紅杉資本的助力,透過百度可以看到
IDG的影子,從無錫尚德的成功也可以看到高盛集團和3i集團的作用。
在中國,許多創業團隊都會告訴PE:“除了錢,其他什麼都不缺。”而在專業的PE看來,除了錢以外,創業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一缺規範,二缺人才,三缺戰略。PE界有句經典的話:“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其實,最令投資人頭痛的是創業企業在管理,特別是財務、稅務管理上的不規範,許多業績很好、行業前景非常不錯的創業企業,可能就因為一個創業者這樣或那樣的“硬傷”而被PE放棄。即使是被投資人青睞而投資成功的項目,PE下工夫最多的也是如何讓創業企業走上規範之路。從現階段看,本土PE在促進項目企業的規範化運作上有兩點最值得稱道:一教開會,從股東會、董事會開始,讓企業按《公司法》的要求規範管理,減少家族色彩和管理的隨意性;二教繳稅,讓企業遵循國家的有關法律規範,按章納稅。僅就這兩點來講,本土PE就功不可沒,這應該也是國家鼓勵和大力發展本土PE的原因所在。
不過相比之下,本土PE在改進項目企業的人才、管理、戰略、市場拓展、資本運作等方麵所提供的幫助還是比較少。為企業提供深層增值服務的能力以及對早期項目的判斷能力,是本土GP與外資GP的一大差距所在。本土GP對行業和企業管理的經驗積累都還不足,需要學習和提高,隻有既會投資又能幫助企業改善管理、製定戰略、提升業績,PE才能保障投資項目的成長,從而煉成金剛不壞之身。否則,就應了那句話:“投資前它天天想你,投資後你天天想它;投資前意氣風發,投資後擔驚受怕。”除了燒香禱告、坐等IPO,什麼也做不了,投資就會變成輪盤賭。
實際上,PE投資是與所選擇的創業團隊在其一次創業基礎上的二次創業,是以資金和利益的捆綁為紐帶,PE通過投資把自己和創業者放在一條船上,雙方共同努力、共同發展。因此,對PE來說,沒有管理服務的金剛鑽,光做有錢投資的瓷器活,恐怕攬得下活卻出不了活;對創業企業來說,在融資時也需要借一雙慧眼,“窮得隻剩錢”的PE,不會給企業帶來實質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