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麼說,騎兵從古代到現代都是具備絕對戰場統治力的強悍兵種。
從古典奴隸時代開始,一直到一戰,貫穿人類幾乎整個戰爭史,騎兵的作用不言而喻。
以為有了火器就可以拋棄騎兵,以為軍隊全麵火器化就能成功打敗騎兵,那宋軍和明軍真的是笑而不語。
即使是歐洲戰場在一戰以後才拋棄騎兵並不是沒有意義的,而部分國家如日本和中國到二戰時期還在使用騎兵,那更不是沒有道理的,騎兵自然有其重要性和難以替代的屬性。
裝甲兵其實就是裝甲化的騎兵,從本質意義上來說,騎兵也可以說是從未被淘汰掉,隻是騎手的坐騎改變了,從血肉之軀的動物變成了冷冰冰的合金裝甲。
蕭如薰很清楚,大秦眼下最大的敵人不是已經被打殘的女真和西南土司,也不是被打成兩半苟延殘喘的日本,不是眼下還看不到起衝突的苗頭的莫臥兒帝國,更不是遠隔萬裏已經被大秦追上科技腳步的歐洲人。
而是北虜。
北虜的存在,讓蕭如薰始終感覺有一柄劍選在自己的頭上。
現在和之前所做的一切,無論是在南洋驅逐西班牙人收服葡萄牙人,還是在遼東收拾女真人,亦或是在西南收拾土司以及即將展開的對日本的最後一戰,其目的,都是為了給未來大規模北伐北虜打下一個堅實安穩的後院。
兵家最忌諱兩線作戰,那是因為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之下,兩線作戰不具備可行性,可是生產力發展到現在,蕭如薰認為無論是秦還是明都具備同時應付兩場並不算太大規模的局部戰役。
而大秦應對戰爭的能力更強一點,皇權下鄉官員下基層所動員起來的戰爭動員力足夠支持大秦兩線開戰,前提是,局部戰役。
而北伐北虜,說真的,沒有一次不是國戰。
從漢武帝時期開始,一直到現在,每一次中原王朝對北虜發起的戰爭都是傾國之戰,動用整個國家的實力對北虜發起戰爭,而無暇分兵對抗其他。
其中北伐北虜是出國境作戰,難以就地補給,且國內補給線過長、消耗過大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以漢武帝當時的傾國之力,漠北決戰也隻能出動十萬鐵騎作戰。
而為了這十萬騎兵的後勤保障,出動數十萬步兵和數萬馬匹運送糧草,仗是打贏了,但是也造成了海內戶口減半的巨大損耗,對漢朝積攢數十年的國力來說也是沉重的負擔。
可以說沒有文景二帝數十年的積攢以及漢武帝前期打下的基礎,就沒有後來的戰略反擊決戰,而這一次的漠北決戰以後,下一次漢家軍隊再度深入大漠,就要到唐朝了,再下一次,就是明朝。
可見漢家軍隊北伐作戰的困難和要求之高。
而其中深層次的因素也不是沒有,甚至可以說這些深層次的因素是決定漢家軍隊難以深入大漠徹底解決北虜問題的要素。
以儒學為政府指導思想的漢家政府不僅漠視科技,還非常提防邊境民眾自動組織起來保衛自己。
移民實邊戰略是漢朝提出來的,為了漢武帝北伐匈奴打基礎,縮短運輸補給的距離,減少財政消耗,這是很有遠見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