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宦官專政(1 / 1)

從明英宗到武宗時期,明朝的統治已開始走向衰敗的道路,出現了宦官專政的局麵。

一部分得到皇帝寵信的宦宮掌握了強大的經濟勢力,他們是皇帝私產的管理人。自己又zhan有大量的土地。他們在京城內外廣置田園、莊所、馬坊、塌坊,奴役著大批佃戶、家丁、軍餘和義男,常常假借各種名義如修建寺院等,到處侵奪人民的田產。憲宗成化時,宦官汪直占日達二萬餘頃,武宗正德時,宦官穀大用占田亦達萬頃。這些宦官實際上都是具有政治特權的大地主。

明成祖為了強化君主專製政治,曾給予宦官一定的權柄,使他們成為皇帝得力的助手。明朝又在宮內設置了宦官二十四衙門,其中以司禮監的職權為最大。司禮監代皇帝審閱奏章,傳布政令。英宗正統以前,皇帝多上朝聽政,一遇大事,還要親臨內閣會議,對宦官的管束也很嚴,一般不能橫暴生事。到了明朝中葉,英宗、景帝、憲宗、孝宗、武宗等人都長期不問政事,於是宦官乘機竊奪權勢,挾製內閣,從此國家大極就轉移到宦官手中去了。

英宗正統初年,內閣大學士楊榮、楊溥和楊士奇執政,號稱“三楊”。在“三楊”執政的時期,內閣還沒有完全為宦官控製。不久,司禮監太監王振擅權,三楊先後遭受排斥,從此宦官隨時都有顛覆內閣、左右政局的可能。憲宗成化時,宦官汪直專政,以致當時的人“隻知有汪太監,不知有天子”。武宗正德時,宦官劉瑾的氣焰更大。北京城內外都說有兩個皇帝,一個坐皇帝,一個立皇帝,一個朱皇帝,一個劉皇帝。在劉瑾幹政的時期,大臣的奏章要寫雙份,一份送到皇帝那裏,另一份送到劉瑾的府內。內閣大學士焦芳、曹元都是劉瑾的黨羽,焦芳甚至跑到劉瑾家內去辦事。劉瑾更利用權勢,變亂銓法,濫改刑律,隨意增加科舉的名額,命各地鎮守太監“接受民詞”,又“檢核各邊屯田,倍增其稅”,明中葉宦官權勢之大已到了頂峰。

明代宦官大都用廠衛作工具來鞏固他們的權位。廠衛的機構在明中葉也有很大的擴充和發展。成化時,宦官汪直在東廠之外又建立了西廠,西廠“所領緹騎倍東廠”,專門在南北兩京偵察異己,並對人民的秘密結社進行嚴厲的鎮壓。西廠從建立到廢除,“先後凡六年,冤死者相屬”。武宗正德時,劉瑾掌司禮監,命其黨馬永成掌東廠,穀大用掌西廠。當時除恢複西廠外,又設立內行廠,內行廠的權勢更大,連東、西廠的人員也在被偵緝之列。明朝中葉,錦衣衛也形成為一個擁有幾萬人的龐大的機構,其中有指揮、將軍、校尉、力士等職位。

宦官倚仗政治特權,無不貪汙受賄,殘刻人民。王振家產有金銀六十餘庫,劉瑾家產有黃金二十四萬錠零五萬七千八百兩,銀五百萬錠又一百五十八萬三千六百兩,其中大都是文武官僚所敬奉。很多勳戚拉攏宦官,內外各地的大官僚也紛紛投靠宦官,他們又憑借宦官的勢力,對人民進行貪婪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有的人還勾結宦官,排斥異己,爭奪權位。官僚中也有人起來與宦官作鬥爭,結果都不免受到他們的迫害,而宦官集團的勢力絲毫沒有被觸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