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子教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他本人就重視教育本族子弟,廣設學校。到清太宗時,皇太極曾下令:“今諸貝勒、大臣子弟讀書,所以使之習於學問,講明義理,忠君親上,實有賴焉。自今,凡子弟十五歲以下八歲以上者,俱令讀書。”當時設置的弘文院,其職掌之一就是由大學士來給皇帝、皇子以及諸親王講學。
清朝統一全國後,皇子教育在製度上更加正規、完善,逐漸建立起上書房皇子教育製度。這一製度是清代皇位繼承製度變革的產物,即為清人昭璉所說:“本朝鑒於曆代嫡庶爭奪之禍,永不建儲,皇子六齡即入上書房讀書。”清朝之前的皇位繼承製度,一般都遵循宗法製的原則,即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嫡長子繼承製。但從雍正皇帝起設立的密儲製度,不再像往代那樣拘於立嫡立長,而是由皇帝從經過嚴格教育的眾皇子中挑選嗣君,這樣就使每一位皇子都可能“纘成大統”。即或不能榮登大位,作為愛新覺羅氏的子孫也有責任為列祖列宗遺留下來的大業建立豐功偉績。所以有清一代,重視皇子教育已成為清宗室的傳統
清皇室的皇子們在未諳人事時就在教育上獲得最嚴格的訓練。他們每天淩晨起床,由宮內惟一的太師授課。①第一堂課是中國文學。當這些皇室學生走進教室時,老師要從他的椅子上起身,接受學生們的“大請”,他也回敬一個禮並坐下。
如果功課記熟了,一個學生會把書放在太師麵前,然後回到座位反複默記。如果功課沒有背熟,太師會叫一個在場的太監拿一根教鞭來,再做一次正確的示範。每位皇子由八名學生(滿語叫“哈哈珠子”即隨侍皇子皇孫的幼丁)陪讀,他們要與皇子學習同樣的課本。更加嚴厲地訓誡後者是必要的,皇子如果背不上來,哈哈珠子就要代他挨教鞭。但另一方麵,如果皇子與其他學生學得一樣好,他們也會受到嘉許或得到獎賞。
對最桀驁不馴的皇子,作為最後手段,隻有讓他自己挨教鞭。盡管太師多數時候隻是嘴上說說而已,但實在忍無可忍,也會把他帶去見皇上。這時,清帝會命令一個太監擰他的臉。皇太後就是用這一方法處罰已故的同治皇帝。
中國文學課要上兩個小時,然後是用滿族的通古斯語和蒙古語作文。教師的級別比太師低一些,稱“師傅”,他須在門口恭迎學生,並要先鞠躬,然後才開始上課,學習滿族通古斯語和蒙古語,有時還要學習地方方言。
接下來的課程是在“諳達”(滿語,教習皇子皇孫弓馬、國語的人)輔導下進行馬、步、箭等競技運動。擊劍、摔跤,年輕王子們一整天都用來進行腦力與體力的訓練,他們睡得比較早。每天飲食也是定時定量,決不允許賭博。
皇子15歲時必須結婚。如果確定為皇儲,還要為他選太子妃。選立正式的太子妃前一年,宗人府要先為他選一位比他長一歲的宮女試用,教他學會怎樣做丈夫。如果皇子同意,這位宮女也可以立為太子妃。
皇後的尊號在妻妾成群的**內隻許一人使用。其他妃嬪除非獲得皇太後的準許,否則不準與皇帝過夜。清帝就寢時,床邊有8名宮女侍候,還有16名從內務府傳來的侍女在旁協助。她們的職責是服侍主子,不能打噴嚏、咳嗽、唾吐和發出任何聲音。清帝醒來的第一個動作是擊掌召喚執勤宦官。
每年春節,皇帝陛下和皇後都要共同主持一場宮內大宴。皇後坐在皇帝陛下的左邊。這是一年中惟一一次全體妃嬪彙聚的場合,皇帝能見到他所有的愛人,並對她們進行比較。皇後將食物遞給宦官們,他們接到食物後會把它們恭敬地放在膝上。皇帝陛下也用同樣的禮節向他的妃嬪們賜食。
皇子皇孫讀書的地方叫“上書房”,康熙他這時候上書房在暢春園無逸齋,就是避免他的子孫貪玩,要無逸,不要閑著,不要貪玩,不要貪圖享樂。
淩晨三點到五點,寅正是淩晨四點,皇子們就要到無逸齋,開始複習頭一天的功課,要有一個時辰的時間,要有兩個小時,皇太子在這個時候才13歲,淩晨三點鍾就要到無逸齋書房,他起床時間當然是更早,這是寅時。
——(汗,淩晨三點啊,而且每天如此,真是可憐的孩子們)
卯時,就是淩晨五點到七點,老師來到課堂,滿文的師傅達哈塔,漢文的師傅湯斌等到了上書房,到了之後先給皇太子實行跪拜的禮節,然後就檢查皇子們功課,讓皇子背書,皇子朗朗背誦,一字不錯。然後漢文師傅再給他劃下麵一段,接著背下麵一段。
底下就是辰時,就是早上七點到九點,這個時候學生上課已經過了四個小時了,康熙下了朝就來到了無逸齋,皇子們到齋外麵台階下麵迎接康熙來,康熙來了之後落座,就說要背書,就讓他的兒子背書,康熙拿出書來隨便點一段,皇子就背,背完了以後,果然一字不錯
——(康熙下了早朝就來督促皇子們的背書情況,對教育的重視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