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影響力源於自律(1 / 3)

紀律是一種夕卜在的約束。能否遵守紀律,關鍵還是要看團隊成員的自律意識。自律,就是對自我的約束。自覺遵守團隊的紀律和規範。這種約束沒有夕卜力的作用,完全發自內心。態度決定命運。在這個世界上。你最多影響別人對你的態度,但絕對決定不了別人對你的最終作為。你真正可以決定、可以改變的,也隻有你自己而已。

第一節 謙而不爭

邴吉是西漢魯國人。他自幼學習律令,曾任魯國獄吏,因有功績,被提拔到朝中任廷尉右監,後來調到長安任獄吏。宣帝即位後任禦史大夫、丞相等職。

漢武帝末年,發生了“巫蠱之禍”,禍及衛太子。漢武帝在盛怒之下命令追查衛太子全家及其黨羽。衛太子被迫自殺,全家被抄斬,長安城有幾萬人受到株連。當時,後來成為漢宣帝的病已剛生下來幾個月,也因衛太子的事被牽連入獄。邴吉奉詔令檢查監獄時,發現了這個小皇曾孫。邴吉知道衛太子被害並無事實根據,因此,對於皇曾孫的遭遇很是同情。邴吉就暗中讓兩個比較寬厚謹慎,又有奶的女犯人輪流喂養這個嬰兒,每天親自去檢查喂養情況,不準任何人虐待這個孩子。若是沒有邴吉的關懷愛護,可憐的皇曾孫或許早就死在獄中了。

後元二年(前87),漢武帝生病,有一個會看天象的人說:“我們看到長安監獄的上空有天子貴人之氣。”漢武帝便下令將監獄裏的囚犯統統殺掉,並派郭穰連夜來到監獄。邴吉得知後立即關閉監獄大門,不準郭穰進去,還說:“監獄裏麵是有一個無辜而又可憐的皇曾孫,無緣無故地殺死普通的人都不應該,何況這個孩子是皇帝的親曾孫啊?”說完,邴吉就坐在監獄門口,雙方一直僵持到天明。郭穰進不了監獄,便回去向漢武帝告邴吉的狀。漢武帝聽了稟報後,有所醒悟並說:“這大概也是天命吧!”於是下令把監獄裏關的死囚一律免去死罪,皇曾孫得以保全下來,但是皇曾孫體弱多病,在一次大病痊愈後,邴吉給皇曾孫起名為“病已”,意思是病已全好了,再也不會得病了。

邴吉知道把皇曾孫長期放在長安監獄中總不是辦法,他聽說有個叫史良娣的人忠厚可靠,就駕車把皇曾孫送到她家撫養。漢昭帝繼位後不久,就死了,由於漢昭帝無子,造成了無繼承王位之人的局麵。大將軍霍光與車騎將軍張安世便商議如何立新帝。邴吉此時任大將軍府長史、光祿大夫、給事中等職務。他對霍光說:“如今國家百姓的性命就掌握在將軍手中了。皇曾孫病已寄養在民間,現年已十八九歲了。他通曉經學儒術及治國之道,平日行為謹慎,舉止謙和,是理想的繼承人。希望將軍明大義,參考占卜的結果,先讓他入宮侍奉太後,待天下人明白真相後,再決定大策,輔立即位,這是天下人的大幸啊!”霍光采納了邴吉的奏議,輔佐皇曾孫登基,這就是漢宣帝。漢宣帝即位後,封邴吉為關內侯。

邴吉為人深沉忠厚,從不炫耀自己的長處和功勞。邴吉對病已在危難之中有養育嗬護的大恩大德,邴吉絕口不談自己的護駕之功,因此,漢宣帝根:本=就不知道邴吉對自己有如此大的恩德,朝中也沒有人知道他的大恩大德,邴吉依然毫無怨言地為國事盡心盡力。等到霍氏被誅滅,漢宣帝親政,並親自過問尚書省的事情。但是,出乎意外的是,一位名叫則的宮婢說她曾經有保護養育皇帝的功勞。漢宣帝詔令官員查問此事,宮婢就說:“此事的詳情酈吉都知道。”邴吉認識這個宮婢,她根本就不是喂養過皇帝的乳母。邴吉指著宮婢說:“是曾經讓你照顧這皇曾孫,但是你不盡心喂養,你還有什麼功勞好講的。隻有渭城的胡組、淮陽的郭征卿才是對皇帝有恩的人。”漢宣帝這才恍然大悟,知道邴吉是自己在大難之際的救命恩人。漢宣帝立即召見邴吉,稱讚他有如此大的功德,平日卻隻字不提,真是難得的賢臣。於是下令封邴吉為博陽侯,升任丞相。

臨到受封時,邴吉正好病重,不能起床。皇帝就讓人把綬印佩帶在邴吉身上,表示封爵。但是,邴吉依然是那樣的謙恭禮讓,一再辭謝。當他病好後,正式上書辭謝對他的賞賜,謙虛地說:“我不能無功受祿,虛名受賞。”漢宣帝感動地說:“我對你進行封賞,是因為你對朝廷確實立有大功,而不是虛名。可是你卻上書辭謝,我要是同意了你的辭謝,就顯得我是一個知恩不報的人了。現在天下太平,沒有太多的事,你盡管安心養病,少操勞,隻要你把身體保養好了,其他一切事你就放心好了。”就這樣邴吉才不得不接受封賞,從此,他為朝廷更加盡忠盡職。

常言道:“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在腥風血雨中,邴吉冒著生命危險,不但救了皇曾孫的命,將他撫養長大,而且輔佐他登上皇帝的寶座,此恩可謂深似海,此德可謂比天高。但是邴吉卻絕口不提。這既說明他有高尚的品德,也表現出了他深沉的處世智謀。

因為,從處世的智謀說,這是一種避禍自保的韜晦之計。侯門似海,君心難測,皇帝對臣下的要求,曆來是隻準你出力,不準你邀功。

此外,在現實生活中,謙而不爭,可以贏得他人的敬佩。對於一個穩重的下屬,領導也會比較信任和器重。

第二節 躬身待人

齊桓公是春秋初期齊國國君,軍事統帥。薑姓,名小白。

春秋時,齊國的國君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糾,一個叫小白。齊桓公就是後者——公子小白。當時,管仲跟隨公子糾,而他的朋友鮑叔牙則跟隨公子小白。當齊國發生內亂時,糾與小白分別逃到鄰國。後來,齊國君齊襄公被殺,公子小白率鮑叔牙等人,公子糾率管仲等人,分別向齊國進發,爭奪王位。兩支隊伍在山東路上相遇。管仲為把公子糾扶上王位,對準公子小白射了一箭,正好射中。管仲等人都以為公子小白已死,便帶著公子糾慢悠悠地向齊國前進。然而,公子小白並沒有死,那一箭隻射在了衣帶鉤上。他帶領人馬加緊前進步伐,搶先回到了齊國,於是登上了王位,當上了齊國的國君,他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齊桓公。

齊桓公為了感謝鮑叔牙,決定任用鮑叔牙為相,並下令捉拿管仲。鮑叔牙卻推薦自己的好朋友管仲為相,自己情願當副手。齊桓公很是想不通就問鮑叔牙為何如此,鮑叔牙解釋說:“那時我與管仲都是各為其主,管仲在射您的時候,他心中隻有公子糾。我們二人相比,管仲要強我千萬倍。如果您想富國強兵,成就霸業,非得用管仲為相不可。您要是重用他,他將為您射得天下,哪裏隻射得衣帶鉤呢?”於是,齊桓公便不計前嫌謙恭地拜管仲為相。

齊國在今山東省的北部,是東方一個大國。它地處海濱,擁有豐富的漁鹽和礦藏,從太公開始,就“通商工之業,便漁鹽之利”,到了春秋年間,農業、手工業,特別是冶鑄、紡織取得了迅速的發展。當管仲被拜為相後,他心裏萬分感激,衷心效主。管仲為相後果真不同凡響,對內積極地推行一係列富國強兵之策,實行經濟、政治、軍事諸多方麵的整頓改革,使齊國國力驟增;對外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組織齊、魯等八國,討伐不向周王進貢的蔡、楚兩國,另一方麵又幫助燕、衛等國反擊少數民族的進攻,終於使齊國成為眾諸侯國的領袖。齊國也由亂而治,稱雄於諸侯,並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