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蒙學京師(1 / 3)

順治十一年(公元1655年)十二月十二日酉時三刻,覺羅氏為納蘭明珠添了個兒子。明珠聽到這個喜訊,忙不迭從書房跑到夫人的房裏去看。明珠雖然是滿族人,可是儒家的一些思想卻在他頭腦裏根深蒂固。他與覺羅氏成親兩年多,一直不見妻子懷孕,為這,常常悶悶不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況且,從星懇達爾漢、席爾克明噶圖、齊爾克尼、杵孔格、太杵,傳到金台什、倪迓韓、明珠這三代都是單傳。今天,星懇達爾漢第九世子嗣終於降生了,明珠日思夜想盼望兒子的一顆心總算落了地。

這孩子長得鼓鼻子鼓臉兒的,天庭飽滿,地閣方圓,麵皮白嫩。這小東西剛剛出生,那對黑亮亮的眼珠兒格外有神。明珠喜出望外,跟夫人說:“給這孩子取個名,就叫成德吧。”(為避皇太子允 小名保成之諱,後來改為性德,字容若)覺羅氏點了點頭,笑眯眯地說:“這孩子生在臘月,小名應該叫冬郎。”明珠不假思索地答應道:“成!”

小冬郎剛滿周歲就會走了。三歲的時候就很淘氣,喜歡“騎馬”,常常找一根木棍兒,騎在胯下,一頭兒握在手裏,一頭兒拖在地上,院裏院外興致勃勃地到處跑。

幼小的冬郎喜歡聽故事,總是纏著大人給講。故事講得最多的,要算奶娘吳媽。她從小讀過四書,肚裏略有文墨。差不多每逢喂奶的時候,冬郎都央求吳媽講故事。吳媽就把他摟在懷裏,一邊喂奶,一邊講著古往今來的寓言、神話、傳奇故事。小冬郎常常聽得很入神,有時候竟忘了吮奶。

吳媽見這孩子很聰明,口齒又伶俐,後來便一句一句地教他背誦李紳的《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常常是剛教兩遍,他就能一字不差地背下來。接著,又教別的唐詩。有一天,吳媽特意把小冬郎帶到明珠夫婦麵前,讓他背誦一首駱賓王的《詠鵝》。他那黑亮的眼珠轉了轉,晃著小腦袋,果然一字不錯地背誦出來了:“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明珠與覺羅氏聽了,都樂得合不攏嘴。夫人一麵撫摸著冬郎的小腦袋,一麵感激吳媽,說:“這孩子長見識,多虧了你呀!”

冬郎五歲的時候,有一天,他跟幾個小夥伴在花園裏玩球、逗蛐蛐、玩黃鼠狼捉小雞,開心極了。玩累了,大家就席地圍坐在一起歇一會兒。其中有個小夥伴見路邊有許多李子樹,結的李子又多又大,就跑過去摘李子。夥伴們見他去摘,三三兩兩地也跑過去摘。唯獨冬郎坐在原處不動,默默地看著夥伴們摘李子。這時,府裏一位新來不久的家人從這裏路過,納悶兒地問他:“少爺,人家都去摘李子,你怎麼不去呢?”冬郎忽閃忽閃地眨著黑亮的眼睛,笑了笑,說:“那些李子樹長在道邊上,結了那麼多大李子,都沒人摘,足見李子必定是苦的,若是好吃早有人摘了。”那位家人半信半疑地走到李子樹下,摘一個李子嚐嚐,果然是苦的。他不禁暗暗地稱讚冬郎聰明過人。

又有一天,明珠的同僚熊賜履來到成親王府拜訪,他走進府門,見冬郎正在院中玩耍,便到甬路旁的一株樹跟前,開玩笑地逗他說:“小公子,你說我背靠的是一棵什麼樹?”

“鬆樹。”冬郎爽快地回答。

“這是一棵槐樹呀,你怎麼說是鬆樹呢?”熊賜履很奇怪地問。

想不到冬郎卻說:“以‘木’配‘公’,不是‘鬆’是什麼呢?”

熊賜履又走到另一株樹跟前,問冬郎:“這回我背靠著的是一棵什麼樹?”

冬郎脫口答道:“槐樹。”

熊賜履說:“你再仔細看看,到底是一棵什麼樹?”

冬郎很自信地說:“甭仔細看,以‘鬼’對‘木’,不是‘槐’又是什麼?”

熊賜履聽了哭笑不得,非常佩服這小孩兒反應敏捷、一語雙關、對答如流的本事。

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春,冬郎剛剛六歲。明珠就與覺羅氏商量要為冬郎請一位家塾先生,早一點給孩子啟蒙。不多日,明珠為兒子請來了開蒙教師。這位先生姓查名嗣璉,字悔餘,號初白,海寧人。他年紀很小時就開始學詩,曾就學於黃宗羲,問詩於錢澄之;因屢試不第,便打消考取功名的念頭,改名為查慎行,遊學於大江南北。他學識淵博,滿腹經綸,家中雖不富貴,生活也很美滿。查先生一連接到三封明珠的親筆聘書,盛情難卻,便來到納蘭明珠府執教。

查先生先選了《三字經》教容若。剛開始時,每天隻教四行十二個字。這孩子記憶力極好,念過兩遍就能背下來,於是每天就多教幾句。不到兩個月,他就能把整本《三字經》一字不錯地背誦下來。接下來,查先生又選《百家姓》、《千家詩》教他。納蘭容若學得勤奮、用心,很快就把這兩本書背得滾瓜爛熟。查先生很滿意他這個聰穎過人的小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