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合眾之國(3 / 3)

別人不知道袁世凱的目的,但是李鴻章豈有不知之理?

袁世凱不到四十歲,是他們這些個老家夥們中最年輕的實力派人物。按理說,袁世凱就是最佳人選,但是李鴻章卻堅決反對。

在李鴻章的眼裏,袁世凱就是一隻喂不飽的狼!李鴻章被袁世凱算計過,而且是雪中潑水,落井下石的那種算計,李鴻章一直記恨在心!

而成戌政變世界發生後,袁世凱出賣光緒帝奪取了山東巡撫的位置後。李鴻章清了他,對他一絲好感都沒有!

李鴻章的堅決反對,眾人自然無法選擇袁世凱,更兼劉坤一也對袁世凱沒有什麼好感,這事就一直這麼耽擱了下來。

又是一次沒有結果的會議,幾個督撫們紛紛搖頭離開,劉坤一卻將李鴻章叫住,一起到了書房。

“我說李省心,你咋起了個這麼個名字?我看你一點兒都不省心?”

劉坤一吩咐下人給李鴻章倒茶,卻是狠狠的挖苦李鴻章一平。曾幾何時,這二人鬥得你死我活的,好不激烈!如今卻能坐到一起喝茶,卻是有趣的緊!

李鴻章本名章桐字子教號少茶晚年自號儀叟如今又起了個別號省心,因此刻坤一如此說他。

李鴻章拿起茶,自顧喝著,“老夫當然要省心了,再不省心的話,怕是就沒機會省心了!倒是你規莊。如今海陸軍都齊備,威風的緊啊!”

劉坤一冷哼了一聲,笑罵道:“你這老家夥,誠心讓老夫難堪是吧!你當年的誰軍和北洋水師,不必老夫現在的強上百倍?如何能比的?”

得,兩個老家夥又鏘鏘上了!

不過李鴻章如今已經看的很淡了,從他別號省心來看,李鴻章自己已經放下了很多的事情!大清滅亡了。李鴻章不用再堅守著曾國藩給他的遺幹了,張雲飛建立大秦國了,李鴻章自問打不過人家,也罷了!

總之,李鴻章可能是因為已經窺探到他的生命即將結束,而完事都看得開了吧!甲午確實是李鴻章心中永遠的痛,放到幾年前,或者幾個月前,李鴻章肯定會跟劉坤一翻臉。但是此時此刻,李鴻章卻依然平靜如常,仿佛完全淡忘了一樣。

淡定!

李鴻章的表情,出乎了劉坤一的猜測之外,但是又在劉坤一的預料之中,二人原本都是淮軍出身。本係同根,卻因為清廷的南北洋分化。而使得二鬥了大半輩子。

如今都是年逾古稀之年的老頭了,垂垂老矣,往事該放下的都放下了!

見李鴻章沒反應,劉坤一說道:“行啊!淡如水了啊!既然放得下那些了,為何卻放不下袁世凱給你的痛?”

李鴻章冷哼了一聲道:“袁世凱工於心計,我們手下的人如何對付的了他?如今我們兩個都是病染膏盲的老頭子了,還能撐多久?”

劉坤一不滿道:“少胡說八道的。老夫身子骨結實著呢?倒是你整天咳血,怕是沒幾天了吧!”

李鴻章毫不在意,白了劉坤一一眼。說道:“你比老夫好到哪裏去?以前在淮軍共事的時候,你腦袋裏就有東西,如今這麼多年過去了。你以為你瞞得過老夫?”

“你”劉坤一指著李鴻章老半天後,才歎氣說道:“你竟然打聽老夫的病?”

李鴻章笑笑說道:“彼此彼此。你不是也偷偷摸摸的詢問我的病嗎?”

“你”劉坤一搖搖頭說道:“罷了!”

李鴻章說道:“還是交給張之洞吧!”

劉坤一驚訝道;“為何?難道你不擔心他投靠張雲飛了嗎?”

李鴻章歎道:“那也比交給袁世凱,讓他分裂的中國好吧!”

“何出此言?”劉坤一問道:“頂多是大場內戰而已,為何會有分裂之說?”

李鴻章說道:“袁世凱從不甘心居於人下。當年甲午戰事結束,朝廷追究戰爭之責,那時老夫雖然下台,但是瘦死的駱駐比馬大。他袁世凱為了混新軍統領,就敢彈劾指責老夫,拉老夫下馬?起初老夫以為他年輕,初生牛犢不怕虎嗎?”

李鴻章喝了口茶,繼續說道:“可是後來,他再次為了平步青雲,出賣了先皇光緒帝,得到了山東巡撫。成了最年輕的地方大員,而且擁兵自重!權利有了,他還差名聲。於是鎮壓義和團,討好洋人,令朝廷不敢輕易動他!如今國難當頭,我們是因為山高皇帝遠,無法幫得上忙?他袁世凱就在天子腳下卻按兵不動?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他是等著洋人將太後拱衛京畿的其他武衛軍消滅,那時他就是一家獨大,左右朝廷了!”

“不過,卻沒有想到張雲飛會突然揮軍南下,奪取了本該屬於袁世凱的果實?”劉耳一補充道。

“沒錯!”李鴻章點頭道:“袁世凱以為張雲飛被俄國拖住無法顧及京師,可惜卻沒有想到,張雲飛來了個暗度陳倉,打亂了袁世凱的如意算盤!”

劉坤一點頭道:“就算袁世凱不甘居於人下,也不至於分裂中國啊!”

李鴻章說道:“如果有俄國和日本支持呢?張雲飛一旦打不過俄國和日本的話,那麼他自然無力南下,那時就算袁世凱再不濟,也可以戈江而治,加上列強們早就有分裂中國的意圖,不堪設想啊!”

劉坤一說道:“這麼看來,還是香帥作為合眾國總統比較合適?那麼我們明天就支持香帥吧!至於他會不會投降張雲飛,估計我們是等不到那天了!”

李鴻章笑笑說道:“我等是眼不見心不煩!”

說完,李鴻章和劉坤一相視一笑。似乎又回到了當年在淮軍共事的時候,發自內心的笑!

笑泯恩仇!豹年口月舊日,帝秦元年二月二十二日,星期三。

經過數日的商談討論,李鴻章、劉坤一等人一致推舉張之洞為中華合眾國總統,廣東、廣西、江蘇、江西、安徽、山東、湖南、湖北、福建、淅江、河南十一省宣布擁護中華合眾國,服從總統張之洞的領導。

中華合眾國首都定在南京,仿照法國和美國的議會製度,由各省督撫擔任議會各部要職,袁世凱依然憑借著他的軍功影響力當上了陸軍總長,不過李鴻章為了製衡他,跟幾個老家夥商量後,特別給各部總長外又設立了一個次長的職務,總長掛名,次長攬實權,由張之洞、李鴻章、劉坤一等親自任命。

為此,袁世凱在高興之餘大罵李鴻章等老狐狸,不過因為他自己隻不過是個巡撫,無法跟人家總督封疆相比,隻能幹瞪眼,吃啞巴虧了。

值得一提的是,李鴻章難得的高看了孫文一眼,為了防止張之洞過度跟張雲飛接觸,李鴻章特意安排孫文等革命黨進入合眾國各部,以此來製衡張之洞。

合眾國成立後,宣告著東南十一省正式跟北方的大秦對立,雙方都自稱是代表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但是顯然在軍力上,東南合眾國的近百萬大軍都是舊式軍隊居多,新式軍隊,一共加起來不超過十五萬,如何能敵得過帝秦的八十萬精銳陸軍?而在海軍實力上就更差的沒有邊了。南洋水師甚至連帝秦的海岸警衛隊都打不過,就更不要跟帝秦皇家海軍比了!

不過,張之洞統治下的財富和人口卻是張雲飛無法比擬的,這恐怕是他們唯一敢跟張雲飛分庭抗禮的理由吧!

中國大地在短短的一個星期內。先後成立了兩個政府,都對中國宣誓主權,不過帝秦愕到了大多數國家的承認,而合眾國隻得到了俄國和日本的承認。

顯然俄國和日本的考量中,是將南方合眾國當成了盟友對待,用以牽製北方帝秦的兵力,為俄國和日本在中國其方大規模展開軍事部署創造戰機。

用張雲飛的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顯然俄國和日本把這話活學活用了!

不過,俄國和日本雖然抱著這個目的,可惜熱臉貼了個冷**,張之洞尊漓章等之所以建立合眾具,隻不過是為了跟張雲飛分庭抗禮,獲得政治上談判的籌碼,說白了隻不過是李鴻章等人為了他們的部下混個將來前程而已!

俄國和日本意圖分裂中國的目的顯然是瞞不過李鴻章、劉坤一這些政治老油條的。

不過,令張之洞、李鴻章等人沒有想到的是,孫文等革命黨卻是將他們的驅逐勒虜的革命口號帶進了合眾國,並通電全國知曉。原本李鴻章隻是希望用革命黨來牽製張之洞,防止其跟張雲飛走的過近。

可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孫文等革命黨也不是省油的燈,其革命口號煽動了很多的人群,甚至快速擴展進了各省的新軍中,造成了很大的響。

最大的影響就是,他們的口號將西北諸省的滿蒙藏回等少數民族排除在外,驅逐勒虜,中的勒子指的就是滿州,虜指的是胡虜,也就是蒙、藏、回等少數民族,如此一來,西北諸省想要加入合眾國的門檻就被孫文徹底堵死了,這些卻是李鴻章等人萬萬沒有想到的結果。

除了西北諸省外,雲貴總督於振釋、四川總督劉秉璋等人原本也準備要加入合眾國政府的,想要在合眾國政府內混上一席之地,但是二人對於合眾國隻收留漢族,排斥少數民族的做法十分的不滿。

在他們看來,合眾國的政策顯然是太偏激了,放眼整個中華大地,合眾國所轄的十一個省隻不過占了大清版圖的四分之一,排斥西北諸省後,就等於將四分之三的天下讓給了北方帝秦。

自古中國以北統南易,以南統北幾近艱難無比,合眾國的做法無疑跟北宋將燕雲十六州給了遼國的結果一樣。為此,雲貴總督於振鋒和四川總督劉秉璋都不看好合眾國,拒絕加入合眾國。

不過,他們同樣也不想得罪合眾國,畢竟四”和雲南、貴州都在合眾國的後方,實力無法跟合眾國抗衡,於是二人家性豎起中立旗,既不加入合眾國也不加入帝秦。

西北諸省此刻已經抱成團,在他們的眼裏,他們是一直忠於大清王朝的,張雲飛奪取了清朝的政權。讓西北諸省的督撫們很是不高興,因此對於張雲飛的帝秦政府,西北諸省保持沉默。

原本可以考慮加入合眾國政府一起討伐張雲飛的,但是卻因為孫文的驅逐教虜的口號,也絕了他們的念頭,在得到四川總督和雲貴總督中立觀望態度後,西北諸省也豎起了中立旗,坐看合眾國政府和帝秦政府相互比。

不過倒是孤懸海外的台灣府投靠了帝秦政府,沒有辦法,雖然台灣巡撫劉永福也是一個十分堅定的擁護大清王朝份子,不過他介。

愛護百姓的武官。前段時間,台灣爆發曆史上最大的癮疫,幾乎蔓延到了整個台灣府。

閩淅總督升允擔心瘟疫流傳到福建。於是下令福建官民嚴禁出入台灣府,於是台灣府曆來賴以生存的補給被升允給斷了。好在張雲飛派出了醫療船、醫療隊和補給船為台灣百姓帶去了活路和希望。加上帝秦海軍在建立政府後,早已封鎖了台灣海峽,劉永福也不是傻子,結果順應民意,在台灣改易旗幟,服從北京帝秦政府領導。

這樣,除了廣東省轄內的海南島還在合眾政府的控製下,中國沿海島鏈完全處於帝秦皇家海軍的控製之下。長江艦隊(南洋水師)隻能在長江巡邏,連上海吳泓港也不敢靠近。因為那裏除了駐紮各國艦船外,還駐紮著帝秦皇家海軍的一支驅逐艦隊。

此時中國,南北政府分而治之。加上西北諸省,成三足鼎立之勢。

英國倫敦漢金白宮,英王愛德華七世正在跟英國首相索爾茲伯裏伯爵以及副首相亞瑟一貝爾福伯爵商討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