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四大名臣中,張之洞沒有曾國藩那樣火暴走紅,沒有左宗棠那樣牛氣哄哄,也沒有李鴻章那樣位高權重,但他並不羨慕嫉妒,他同樣很牛、很紅、很有名。
他從一個憤世嫉俗且圓滑機智的另類憤青,成長為中國最後一個王朝的最後一個名臣,這個過程相當牛氣,也相當給力!
在四十多年的官場生涯中,張之洞的為官之道可圈可點:他激進剛正,卻審時度勢、圓滑機智;他鐵腕執政,卻左右逢源、上下通融;他敢作敢為,卻心細如發、謹言慎行;他為官清正,卻公私兼顧、渾然天成……
秉承這種複雜、高深和獨特的為官之道,張之洞在大清帝國搖搖欲墜、政局危機四伏的動蕩歲月,竟毫發無損,金槍不倒,步步為營,屢獲升遷,最終呼風喚雨,權傾天下,功德卓著,青史留名。他太牛了,他就是晚清官場達人!
最令人稱奇的是,他一生都深受那個性情超級怪異、超級難伺候的帝國最高女領導——慈禧太後的倚重,並成為慈禧太後臨終的托孤重臣。
他的不倒傳奇,在曆史上很少出現。他做官做事的原則和宗旨,更是耐人尋味:做好官,做大官,做清官;辦好事,辦實事,辦大事;做官隻往上走,絕不倒退和停留;做事既務實,也弄虛,力求一舉多得,一箭多雕,還要青史留名……
可見,他做官處世的技術難度非常之高,無可複加。
但人們在評議張之洞時,總是習慣性地把他和曾、左、李那三位老哥放在一起比拚。比來拚去,他在名氣上不占上風,因此他被很多人忽略和遺忘。
在這個追逐名利的年代,人們理所當然會追捧名人,追逐名氣。但張之洞在生前身後,都沒怎麼炒作,他的曝光率和知名度自然比不上那三位老哥,而這種比法也很不講理。
因為曾和左要比張之洞大二十五六歲,李要比張之洞大十四歲,他們和張之洞幾乎是兩代人。如果硬要把他們橫放在同一時期比功名,那就等於是讓姚明和潘長江比個大,讓範冰冰和陳佩斯比美發,讓白岩鬆和美國總統比說中國話。豈不比死他?
再說,成功和成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誰也不可能一生下來就是曾、左、李那樣的人。
如果把他們四個人縱放在一起大比拚,張之洞未必會輸給他們。僅在官場人生和做官實績兩個方麵,張之洞就要比曾、左、李更完美、更全麵。
曾國藩雖然德高望重,但他處理天津教案不當,被人斥為賣國,也因此被搞垮,最後鬱鬱而終。左宗棠雖然厥功甚偉,但因密友胡雪岩革職查抄而身敗名裂,也因為政敵李鴻章的陷害打擊而不得善終。李鴻章雖然名揚天下,但他政敵太多,屢遭彈劾,且因簽訂《馬關條約》、《辛醜條約》等一係列喪權辱國的條約,而背上了賣國賊的罵名,最後在一片罵聲中吐血而亡。
反觀張之洞,他的一生都在升官,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他還登上了清朝臣子的最高位置——大學士、軍機大臣,從而權傾天下。清朝的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就是掌實權的宰相,而漢族臣子入軍機者微乎其微。在晚清四大名臣中,也隻有左宗棠和張之洞入參軍機,位極人臣。
另外,在大清帝國抑或封建社會滅亡之前,張之洞就安然地閉上了眼睛,從而避開了那個殘忍而尷尬的曆史時刻。因此,他和他的人生都落了一個善終。
曾、左、李、張都是洋務派首領,他們都致力於發展洋務實業,並在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各個領域頗有建樹。但張之洞的曆史功績更加突出和全麵,因為他是一個對中華民族發展有著重要貢獻的全才式人物:一個振興國家、挽救民族的政治家,一個忠君愛國、仁政愛民的思想家,一個破舊立新、銳意進取的改革家,一個強抵外侮、大有所為的軍事家,一個眼光深遠、敢作敢為的實業家,一個興學建校、名滿天下的教育家……
總之,在官場人生、做官實績、眼界胸襟經世謀略和思想理念等諸多方麵,張之洞都超越了曾、左、李。
對此,你也許不屑,也許不服,也許罵娘,也許會問:“張哥,你咋那麼厲害呢?你是怎麼混的啊?”張之洞很淡定,他會很淡然地告訴你:“那年頭混官場,除了玩權謀手段外,還得玩點綜合實力。嗬嗬。”
張之洞說得沒錯,混官場必須得有幾把刷子,否則你就混不好也混不長。
翻開曆史,我們深知晚清之官不好做,但如今當官也不易。2010年12月5日,141萬人角逐1.5萬多個公務員崗位,就很有力地說明了這個問題。通過這種現象,我們也看到有太多的人向往官場,想做職業穩定、薪資優厚和保障健全的公務員。
這無可厚非,但隨著社會公平和正義的不斷推進,公務員不再是雷打不動的鐵飯碗,官場並不好混,該怎麼辦呢?學習張之洞吧,學習他的為官處世之道。
你一定要學習他,要是你的同僚比你先學到了,你可就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