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從哪裏跌倒從哪裏爬起(16)(1 / 1)

不經過無數次的冒險,人類不可能從茹毛飲血、刀耕火種,進化到今日能悠閑地坐在摩天大樓中觀賞城市的美景。哥白尼的天體運動論,盧瑟福的原子結構模型,新大陸的發現,電燈泡的發明,人類的一係列發明、創造、社會變革……皆始於冒險。

有的家長就是怕孩子出危險,忽視了對孩子冒險精神的培養,這樣會讓孩子滋生依賴性強、意誌力弱、責任感差等缺點,阻礙孩子的成長進步。也有些家長在當孩子對冒險性活動產生興趣時,毫無理由地拒絕孩子,往往蠻橫無理的訓斥和嚇唬:“掉下來就沒命了”,“你想找死啊”。這樣會扼殺孩子可貴的冒險精神,使孩子變得膽小懦弱。

國際夏令營的輔導員發現美國孩子膽子特別大,他們不怕天黑,不怕單獨外出,不怕山高水急,也不怕昆蟲野獸,一般也較有主意,敢想敢闖,不需要大人陪伴,也從來沒有出過什麼險情。其實這也不是偶然現象。美國很多孩子從嬰兒時期就獨居一室。倘若害怕,家長就給買一種很小很暗的燈,徹夜亮著,以驅逐孩子對黑夜的恐怖。美國人很愛孩子,但不會總是抱著盯著孩子,他們在孩子六七個月時自己抱著瓶子喝水、喝奶,再大一點就讓他們自己學用刀叉吃飯,有時孩子常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父母也堅決不喂,總是讓孩子自己吃。孩子做遊戲也是一個人做或跟小朋友一起做,很少纏著父母陪著。每當父母外出旅遊,就把很小的孩子交給祖父母或者花錢寄住在朋友家裏,或者請保姆帶幾天。家裏辦晚會或者父母參加朋友的宴會,也不會總是牽著自己的孩子吃吃喝喝。

這種美式教育在我們中國父母麵前簡直太冒險了,甚至不可思議。我們中國父母都是放在手裏怕飛了,含在口裏怕化了,怎麼會忍心讓孩子單獨冒這麼多風險,這也是我們中國孩子獨立自主能力差的原因。

美國家長教孩子從小認識和使用各種工具及電器。父母經常對孩子說:“你應該學會用這些工具,有什麼東西壞了,你就可以自己動手去修理。”美國父母交給孩子這些工具的用途、性能,讓孩子掌握操作要領,並鼓勵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們。五六歲的孩子,父母就教他們如何使用煤氣灶、電爐子和洗衣機。家裏東西如果出了問題,父母都鼓勵孩子大膽嚐試修理,盡管很冒險。工程師傑姆斯帶著3歲的兒子到城外10公裏的鄉下看望父母。吃過晚飯,天已經黑了,進城的公共汽車已經停開。其實如果住在父母家裏,明天再回城也合情合理。可是傑姆斯卻堅持帶著兒子步行回城。爺兒倆摸黑回家了,雖然很辛苦。為什麼這麼做呢?傑姆斯說:“為了讓兒子學會冒險,讓他從小熟悉黑暗和吃一點苦頭。”無獨有偶,約翰遜和柏拉夫婦假日裏常常帶著他們8歲兒子和5歲的女兒到山區旅遊。每每遇到山澗需要渡過時,他們就叫兒子觀察水勢,尋找最淺、水流較緩慢的涉水點,然後由父母決定是否可行。如果孩子選擇不當,就給他們講明道理,在讓他們冒險的同時教他們怎樣識別水深及流速。他們教孩子敢於冒險,敢於嚐試,那樣孩子就會有50%成功的幾率;即使失敗了,孩子所學到的經驗教訓一樣是非常珍貴的。上山時,他們也從不乘坐纜車,而是由孩子選擇登山路線。遇到陡峭的山崖,也是讓孩子判斷決定性有無危險,是否適合攀登,並詢問孩子如何保證安全。經過多次跋山涉水的訓練,他們的孩子自然不怕山高水急,也敢冒險了。我想這與美國整個民族熱衷冒險有關,以此他們也教育自己的孩子適度冒險,適應茫茫世界的風雲變幻,漠漠人生的沉浮不定,他們的旅遊路線,有坎坷的山路,也有陰晦的沼澤,深一腳淺一腳,雖然有危險,但這卻是美國父母給孩子指向通往成功與幸福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