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海知道,這個號稱“百丈”的山巒,就是自己弘揚禪法最合適的地方。他將行囊高高掛在一個樹杈上,舉起钁頭,在荒草叢中開拓出一片新天地。
在百丈懷海住持大雄山不久,天下僧衲聞風而來,百丈岩下禪客雲集,庵廬環繞。百丈懷海帶領徒眾,開荒種田,亦農亦禪,農禪並重。他創造性地將修行融入勞作,在日常勞動中修行,開始了一種全新的禪宗生活和修行方式。
上至方丈下到沙彌,所有的出家人都必須隨眾勞動,沒有任何特殊區別。百丈懷海一直以身作則,凡作務執勞,必先於大眾。直到他晚年,每天仍然像年輕人一樣到農田裏勞動。
徒弟們看到師父如此高齡,每天仍下田幹活,心疼不已。他們也曾多次勸說,多次懇求,但百丈總是一笑了之,堅持農耕。當家師見軟辦法沒有成效,就來了個幹脆的——在頭天晚上將師父開荒用的钁頭藏了起來。
第二天,眾僧都去開田,懷海找不到自己的工具,急得團團轉。當家師趁機說:“師父,您年紀這麼大了,還和我們一樣幹活,讓我們看著實在於心不忍。萬一將您累病了,叫我們如何是好?我們大家商量過了,您就別下田了。您放心,我們每人多刨幾钁頭,就把您那份幹出來了。”
沒有工具無法開荒,懷海奈何徒弟們不得,隻好留在了寺裏。到中午,禪僧們回來吃飯時,齋堂中不見百丈懷海的身影。師父怎麼了?病了?為什麼不來吃飯?當家師與幾個上首弟子來到方丈,詢問端坐在禪床上的懷海為何不去用午飯。懷海說:“我是個無能無德的人,怎麼能讓別人代替自己的那一份勞動呢?既然我沒有參加開田,也就沒有資格吃飯。”
弟子們將飯端來,遞到他的手邊,但懷海堅決拒絕。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心發慌。何況百丈懷海已經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了,僧人又不吃晚飯,若是餓一整天,豈不把人餓壞了?情急之下,當家師與眾人跪倒一片,請師父進食。但是懷海異常堅定地說: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結果,眾人拗不過師父,隻好將工具還給了他。第二天,下田勞動的人群裏又出現了懷海蒼老卻又快樂的身影。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從此,懷海這一震撼人心的自律之語,風靡全國,禪林僧眾爭相效仿,成了禪宗一條不成文的規矩。時至今日,它早已成為千古名言,曆千古而常新,時時警策著佛門中人。真可謂一言傳千秋,高風動八方。
監院對契此說:“你既然知道百丈祖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一發聾振聵的至理名言,如何還敢逃避勞作?你這是故意違犯寺規,按照共住條約,你不但不能吃飯,而且還要在全寺僧眾麵前表堂①、罰香②。”
契此一肚子的委屈,但監院以自己親眼所見為據,根本不給他說話辯白的機會。他有口難辯,有理難申,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一個勁兒往下掉……
正在這時,一直旁觀的影清說話了:“當家師,契此並沒有故意偷懶,他每天都同我們一道上山打柴。隻不過因為他年紀尚輕,正處在長身體的時候,我們怕沉重的柴擔壓壞了他,所以輪流替他挑了回來。”
影淨、影空也附和說:“是啊,是啊,契此雖然力氣小了一些,但每天打柴還算盡力。”
既然大家都為契此求情,監院也不好再說什麼。最後,他指著契此的腦門說:“看在影清他們三位的麵子上,這次就饒了你。不過,你給我記住,寺院不是養懶漢的地方,你要好自為之!今後如若再次犯錯,我可不管你是誰推薦來的,一律驅逐出寺!”
說完,監院揚長而去。
影清拍拍契此的肩膀,又拍著自己的胸脯說道:“契此,在天華寺,有我們給你做主,你誰也不用怕。”
契此對師兄們能在關鍵時刻為他伸張正義,心中感激不盡,從此,他更加敬佩三位師兄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