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時期,正處在唐朝末年的**時期,軍閥割據,兵匪四起,烽火連天,戰亂不斷,許多人被迫躲進相對安全、平靜的佛門安身立命。因為天下**,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人們,隻好祈求佛菩薩保佑,所以各地的寺廟異常繁榮起來。
天華寺傍山麵海,緊臨著一個古老的渡口,門前一條寬闊的驛道,北通浙東最為繁華的大邑明州,向南渡海,經象山可達台州、永嘉等物產富饒的州縣。地處海陸交通要衝,物流貿易暢通,人員來往便利,為天華寺帶來了大批香客施主。因此,這裏香火旺盛,遊人如織,十分熱鬧。信徒多年布施,為天華寺積累了大量水田、旱地、山林、海塗。食糧豐富,生活安靜,大批雲遊僧慕名而來,寺裏常住僧人多達四五百人。若逢佛菩薩佛誕之類的佛教節日,便會出現“千僧過堂,萬指圍繞”的宏大場麵。
契此是新剃度的沙彌,又初來乍到,所以尚不具備進禪堂專事打坐修行的資格,隻能作務打雜。當家師大手一揮:“砍柴去吧!”
於是,契此被打發到了柴頭①手下,從此,契此一把斧頭、一條扁擔,每天與山上的樵柴沒完沒了。他出家之前經常打柴,出家之後還是打柴,早知如此,契此還用出家嗎?然而,事情的微妙之處就在於,雖然同樣打柴,因為發心不同,結果也就會大大不同。
與契此一同負責供應全寺五百僧眾用柴的僧人,還有三個人。柴頭的法號叫影清,他與影淨、影空兩位師兄,都已經是成年人了。半年多前,他們三人結伴從山西行腳來到了天華寺。據說,他們在半路上遭到了劫匪,度牒②遺失了。那年月,兵荒馬亂,盜匪四起,路人遭劫是常有之事,所以方丈雲清和尚大慈大悲,依舊收留了他們。他們說為了供養大眾,成就他人修行,就負責起全寺的薪柴供應。或許是因為山高路遠,砍柴不易,他們三個人很難供上全寺用度,所以契此也就被派遣了過來。
佛教僧眾,不以年齡論大小,而以僧臘——出家的年齡——排次序。他們四人同吃同住同勞動,因三位師兄先入山門,年齡也比自己大得多,契此將他們奉為尊長,對他們極為恭敬,事事聽從教誨。
第一天上山砍柴,師兄們將契此帶到了一片薪炭林旁邊。影清說:“小契此,這片山林屬於我們天華寺所有,你就在這裏打柴吧。我們不在身邊,你可不能偷懶呀!”
契此對這樣的安排不太明白,詢問道:“師兄,就我一個人獨自在這裏打柴嗎?你們呢?”
影清與另兩個人相視一笑,指著漫山遍野、鬱鬱莽莽的叢林說:“我們要到遠處的深山老林去。”
契此頗為天真地說:“師兄,我從來沒有進過山林深處,那裏一定有許多奇花異草,以及平常難得一見的小鳥。請你們帶上我好不好?”
“不行!”脾氣暴躁的影淨一揮手說,“帶上你,豈不就壞了我們的事!”
契此感到很委屈,小聲咕噥道:“不就是打柴嗎,我怎麼會壞你們的事呢?”
影清狠狠瞪了影淨一眼,然後拍了拍契此的肩膀,笑著說:“小師弟,影淨的意思是說,我們要去打柴的地方山高路遠,你年紀還小,力氣尚未長全,怕是跟不上我們的腳步,會累著你。”
影空也說:“契此,我們是來打柴的,而不是為了好玩。我們出家人,應該念念在道,心裏不能光想著好奇、貪耍。再說,山林深處經常有老虎、豹子出沒,十分危險,我們若是分心照顧你,會耽誤砍柴的。”
契此說:“既然密林深處那麼危險,師兄們何不就在這裏打柴呢?”
影清說:“這片林子太小了,若是我們四個都在這裏砍柴,幾天就砍光了。再說,遠方山林中的柴薪也屬於寺裏,如果我們不去采伐,也就白白浪費了。所以,我們雖然多費一些力氣,卻能保證寺裏永遠不缺柴燒。”
原來,師兄們之所以這樣安排,一是為了契此好,二是為了寺院的長久之計。
聞聽了師兄們的一番教導,契此感到十分慚愧。比起師兄們時時刻刻事事為他人著想、處處為常住①著想的高尚情操,他很為自己心中的雜念與放逸而臉紅。師兄們走後,他一刻也不敢懈怠,揮舞著斧頭,砍柴不止。到下午師兄們從山林深處歸來的時候,他已經砍了兩大捆上好的樵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