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城防軍運載禮物發送給南陵市民是呂哲早就定下的步驟之一,其它地方雖然也有派送禮物卻不再是全民皆有,對於黔首的派送禮物是六十歲以上的老翁、三歲以下的孩童,家中有人在軍中服役的家庭也在享受福利之列。當然,這些派送是南陵運輸物資前去,然後各郡縣的官府由南陵前去的人進行監督下自行運作。
近三萬城防軍驅趕著馬車挨家挨戶的送禮,結果就是南陵城內的居民區到處都能看見身穿好看禮服的士卒拉著馬車在晃悠,收禮的時候黔首會好奇問問又是哪裏獲得了大勝,哪支軍隊攻占了什麼地方。士卒則是回答該次送禮是什麼緣由,一聽是封王建國送的禮物,黔首一愣神之後大多會再問軍中有沒有擴編的計劃,自己的家中有哪個哪個的棒小夥子一直盼著能為君王效力。
城防軍在派送禮物的時候還會交代一些事情,例如觀看封王儀式時應該接受什麼人的約束之類的,聽到這些話的黔首又是一陣發呆。
咦!?原來這片土地的統治者願意讓黔首前去觀禮,這種事情要不是親耳聽見軍方的人在說,他們是壓根就難以相信的。
之前多多少少聽見風聲的人謝過城防軍的士卒開始呼喝著自己的女人、孩子等家庭成員趕緊吃飯,吃完了立即趕往宮城前的廣場。
一些人出了家門才發現街道上已經全是拖家帶口在往宮城方向走的人,他們還看見不少沒穿禮服的士卒在維持著次序。
因為呂哲用律法約束人在道路上隻能靠右走的規定,所有往宮城方向的街道都是右邊滿是人,偶爾有人竄到左道的時候,立刻會有士卒靠過去提示,接到提示遵守規定也就罷了,勸導之後還當自己是“路霸”的人立刻就會被士卒羈押帶走。
城市必然需要廣場,這是呂哲在建城時的理念,因而南陵城內大大小小的廣場並不在少數,很多廣場壓根就是休閑公園模式,一些廣場之上還會建造噴水池之類的設施,所以生活在南陵城的市民閑暇時光總會前去玩樂。
在南陵城最大的廣場當然是宮城東麵,那裏的廣場足夠容納至少二十萬人,宮城的城門也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也被造得遠比其它方位的宮城城門高聳,令人站在底下的時候深刻認識到自己的渺小,隻以為自己是進入了巨人的國度。
按照呂哲的計劃,該廣場上麵其實還要再增加一個高聳的巨碑,另外也會擺放一些從三丈到五丈不等的雕像,現在巨碑倒是已經建成,雕像嘛……則不是那麼容易搞定了。
巨碑是什麼不用多猜了,好歹呂哲是生長在“天朝”社會環境裏的,它就是無名烈士碑沒錯了。
而毫無疑問,雕像是按照真人來進行刻畫,呂哲必然會是其中最高也是最為威武的一個,其餘則會是一些文臣武將的雕刻。
呂哲這麼幹是出自一種惡趣味,畢竟東漢有雲台二十八將,唐時有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他現在還不太清楚自己會有多少“將”多少“功臣”,但是選擇用豎立雕像的行為不是更有趣嗎?
在頒布這一決定的時候,呂哲是充滿了惡趣味,但是對於他手底下的那幫文武來說卻不亞於耳邊一聲驚雷。
任何一個人在得知自己隻要努力就能被豎立雕像與呂哲並列名留青史,他們怎麼可能會不震驚和充滿了期盼?要知道那是宮城之前的雕像啊,東門又是文武百官前去參與朝會時必然經過的位置,且不談這裏豎立的雕像會隨著這個國家的存在而永遠豎立下去,光是想想官員們從這裏走過去的時候會仰望自己的雕像,就該是一副快要昏過去的激動了。
一定要成為被豎立雕像的一員,那不光是榮耀還是身份的象征,可惜的是他們僅僅知道眾多雕像中必然有自己的效忠對象,但是還會有哪些人呂哲卻是從未透露,因此眾人也就難免會展開諸多的猜測。
聽說,隻是聽說……,呂哲會在今天的封王建國大典上公布一些人員名單,這些人是首批確定會永久與帝國存在的人物(指雕像),有不少官員為此進行了推測,認為執政官蕭何和軍師蒯通必然會位列其中,武將那邊的原來幾個軍團長也是熱門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