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軍自然就是呂哲的直屬部隊,該支軍團的編製一直存在變動,有時候是不到三萬,最多的時候達到了十二萬。因為呂哲是該支部隊的軍團長,這支部隊從士卒到裝備、待遇等等當然都是全軍最好的。
因為北上計劃已經開始在製定,新軍團或者原有軍團的改變自然就成了趨勢,目前因為楚國已經消失東部軍團的建製已經被取消,北部軍團也正式去掉原有番號變成防衛軍(既邊防戍衛軍),南部軍團也更名為南征兵團,禁軍一部分被改編為中樞戍衛軍(既南陵城防軍),新一個龐大的兵團卻是在紙麵上出現了。
到了一定的時機要出兵北上了嘛,那麼一些針對性的部署怎麼能缺少呢?所以新的編製都將會在紙麵上帶有足夠的針對性,為了預防可能出現的多路作戰,一個兵團下麵的軍團肯定也是要分出建製。
新出現的兵團很有現代特色,呂哲命名它為國防軍,該兵團預計的編製將會是在七十萬人左右,大兵團之下還會有數支軍團存在,分為固定編製的常備軍團以及不固定編製的義務兵補充軍團模式。
所謂的常備軍團當然是正式番號的部隊,每個軍團的固定人員將會保持五萬,他們沒有什麼太有特色的名字,隻會以“第一軍團”“第二軍團”“第三軍團”以此類推的番號存在;義務兵臨時組建的軍團番號將會是以一百零一開始,番號前麵也會加上一些前綴,類如新編第一百零一軍團、新編第一百零二軍團……這般的番號(其實就是預備役性質的部隊)。
新出現的國防軍組建當然是在為未來的進軍中原和秦地做準備,到目前為止由舊有軍團抽調整編已經有了四個軍團的編製,其中第一軍團、第二軍團是整編於禁軍和南部軍團的那批秦人士卒;第三軍團、第四軍團的士卒構成則是一部分選自東部軍團和北部軍團。
第一軍團是一支全由騎兵組成的騎兵軍團,所以哪怕是剛組建不久,正式稱呼雖然是叫“第一軍團”,但是很多人總是會稱呼別號,像是什麼第一騎兵軍、什麼第一走馬軍之類的。
第二軍團也有自己的特色,呂哲將原有禁軍編製中的重步兵編入該支軍團,後麵訓練完畢的重步兵也將會全數調入這支軍團,那麼在編製上第二軍團的五萬人會出現三萬重步兵和相應的弓弩兵以及相關輕卒。
第三軍團則是一個混編性質的軍團,裏麵騎軍、重步兵、器械兵(泛指床弩、弩砲、井闌等)什麼的兵種都會有。
第四軍團的構成也顯得相當有針對性,那就是充斥著大量的攻城器械的同時,一些輕便的兵種也充斥其中。
其實隻要是能看到條目就會明白呂哲這是組建了四支範本模式的兵團出來,很明顯就是帶著實驗的性質,根本就是在摸索軍隊是具有單一性、針對性好一些,又或者是多兵種的編製適用,在為未來的新軍團組建累計足夠的經驗。
呂哲這麼做還有另外的打算,新的軍團數量多了,那麼可任命的武將必然也就會增加,他一方麵是增加軍團的數量在為封王建國封賞做準備,另一方麵也是起了大規模任命再從優甄選的打算。
在封王建國的大典上,所有在編的部隊都將選出一些士卒參加閱兵大典,一些新設計的軍服也將在這次閱兵大典上出現。
所謂的新設計軍服又是一個新鮮玩意,在此之前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支軍隊都隻有一個款式的戰袍,但是呂哲是個穿越者嘛,他一直致力於提高軍人在社會上的地位,也尋求增加士兵榮譽感的特色,理所當然會帶入作戰服裝和禮服的概念,這一次參加閱兵的士卒所穿的就將會是禮服而不是作戰服。
新設計出來的禮服是帶有現代色彩的上下身分離款式,另外還加入紐扣、肩章、臂章、皮帶、勳帶等物,在顏色的選擇上更是極為具有華夏傳統,那便是火紅的上衣和黑色的下褲。
別奇怪,紅黑搭配確實是秦之後“王師”的傳統搭配,這是呂哲沒穿越之前看了無數的帖子和資料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