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敢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包括蒯通、蕭何、共尉、司馬欣等在內的人都沒一個敢,概因任何開創勢力的首腦的權威都是最重的,且嶺南也的的確確是一直有資源被發現,他們實在是不知道該怎麼來開這個口。
一直是到陳郡那邊有新的情報傳遞過來,作為軍師的蒯通才隱晦地提出大多數人的心聲。
對此呂哲卻是很失望的搖頭沒有說任何話。
經過快四個月的時間流逝,扶蘇率領的秦軍數量已經增加到四十萬,齊、燕、趙三國的總兵力也突破了一百五十萬人,而這個是雙方在陳郡戰場的總參戰人數,沒有算上其它戰場的兵力。
其實交戰雙方現在肯定是沒有那麼多部隊的,畢竟他們持續酣戰了四個月,戰爭會死人,那麼人數怎麼會是一成不變的呢?
從一些情報顯示,齊、燕、趙三國的軍隊素質已經在出現改善,那是建立在大量生死淘汰的前提之下,一百五十萬聯軍與秦軍打了四個多月,戰死、傷殘的聯軍數字該是在三十萬到三十二萬之間。秦軍那邊的損失數字倒是因為某些原因讓呂哲這邊有正確的統計,四個月的交戰秦軍戰死的士卒數量是七萬,傷殘的秦卒也有近十萬。
這就對了,秦與齊、燕、趙打的是堂堂正正之戰,他們是在一定的區域內依靠硬實力來廝殺。這樣的戰爭模式很難有取巧的機會,想要獲得勝利唯有真刀真槍在沙場上力戰,那麼死傷肯定是要無比慘重。
天曉得齊、燕、趙三國的君王在想什麼,他們竟然用一群烏合之眾在與秦軍進行堂堂正正之戰,簡直是嫌棄己方死的人不夠多嘛!
從另一個方向來想估計就能猜測得出來了,齊、燕、趙這麼做的想法隻有一個,那就是覺得己方人多勢眾,認為依靠人海戰術能拖垮秦軍?
“太天真了,秦軍的堅韌性隨著再次變法已經恢複,想要依靠拖來拖垮秦軍,那隻能是建立在後勤補給線不穩的前提下。而現在嘛……”
呂哲發戰爭財的計劃下,正在拚命的秦、齊、燕、趙都是從他這一邊進購糧食等物,隻要呂哲一天沒有中斷出售,任何一方隻要能付得出價錢是不會存在後勤線危機的,真納悶齊、燕、趙為什麼就沒想明白這點。
想明白了的秦國倒是不斷派人前來南陵,無一例外都是請呂哲開出條件,秦國該付出什麼才能換取呂哲中斷對列國的物資出售。
每一次呂哲給出的回複都很明確,不管秦國願意付出什麼樣的代價他們不會停止任何商業行為,這一點對於列國要求停止對秦國出售物資也是有效。
每次得到這種答案的扶蘇看出了呂哲的堅決,後麵派來的人也沒有再天真的提起,反而是不斷增多某些物資的購買量。
其實不管是秦國,或者是齊國、燕國、趙國,他們明白或許不明白,戰爭的動態隨著下訂單購買一直都在“出賣”情報。
很簡單的道理嘛,大肆購買什麼說明這些國家的國內對於該種物資十分缺乏,因此才需要花大代價從呂哲這一邊購買,國內不缺的物資隨著戰爭已經進行四個月,能夠調動運輸到戰場進行補給的自然是會運輸過來。
從清單看去,秦國國內估計是已經出現糧食危機,而齊國的兵器肯定是製造跟不上列裝。
秦國出現缺糧危機並不是什麼值得懷疑的事情,一個大約隻有四百萬人口的國家,被武裝成為士兵的數量竟是超過一百萬,那麼維持軍隊所需的兵器、戰袍等物資製造的人手,再加上必要的民伕維持輜重運輸,國內的勞動力肯定是要被抽調一空,失去了主要勞動力必然會形成生產力下降,缺糧也就不是什麼太奇怪的事。
齊國要為燕國保證後勤,參戰趙軍那邊因為距離限製也很難運輸,那麼後勤壓力肯定也就依靠齊國。齊國有齊魯大地的平原,糧食又因為距離不是太遙遠能及時供應,但是因為複國不久還沒有來得及建立更多的兵器製造坊,麵臨需要為一百多萬人提供兵器的現狀下,隻能是向呂哲這邊花重金購買了。
僅僅是四個月,呂哲就從秦與齊、燕、趙爆發的戰爭獲得了大利,在能夠獲得巨額的利益前提下,不但是呂哲巴不得他們繼續打下去,一些狂發戰爭財的人也無比希望那一場沒有威脅到自己的戰爭永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