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不強大很多時候看的不是疆土大小,若是疆土上全部都是荒涼的荒野,疆土大又怎麼樣,不過是代表領土麵積大,土地眾多沒有人口,空有土地資源沒有得到利用,那不過是版圖上的一個圈圈,好看而無用。
領土麵積小,但是人口充足且有開發,人力包括資源的利用不存在浪費,就算是疆土麵積小那也會是一個強國。
楚國是隻有兩個郡了,其中會章郡被呂哲率軍肆虐得遍地廢墟,可是會稽郡這個人口乃至於資源都豐富的大郡還在,隻要有會稽郡楚國將挨了一悶棍發懵的那口氣緩過來,妥妥的整頓出三十萬軍隊絕對沒有問題。而這三十萬軍隊還不會是那種沒有兵器的部隊,畢竟會稽郡礦產也不少,像龍氏這樣的治金大族在會稽郡也不是單獨一個。
項伯當然不願意承認楚國很快就能喘過氣來,他一臉的可憐在述說楚國被齊國欺壓,好好一個延續了千年的楚國流落到如今這個地步,難道不值得同情嗎?
話說,打人不打臉是如今這個時代的氣度,項伯越是表現得可憐,那麼呂哲這一方勢力就不能再過分的欺壓了。
列國,哪怕是秦國都與楚國有交情,如果不能一下子將楚國打死總會選擇留下一些餘地,無論是語言上還是實際的行動上,這個時候讓一步總能讓雙方都有一些“再相見”的交情。
可是,呂哲沒有這樣的自覺,連帶燕彼也根本不可能隨了項伯的心意。他們和楚國沒交情,看情況也沒必要有交情,反正五個郡都占了,沒可能還給楚國,以後肯定是連會章郡和會稽郡都會想要占領,楚國也萬分的清楚這點,所以沒有必要再過多的掩飾了吧?
錯!哪怕是沒有想要隨著項伯的示弱而讓步,可是也不應該在告饒之後還咄咄逼人。
呂哲會用手段得到想要的東西,但是絕對不是用語言,很多時候做出的行動可恨是可恨,但是語言帶來的仇恨絕對要比行動上來得更加激烈。
項伯討饒,身為君主的呂哲就該出來表現表現。
呂哲的話並不算多,他簡單的說了一下治下的情況,用了很多的例子來表明地雖然是楚地,可是在他治理起來黔首遠要比楚國控製的郡縣幸福,還建議項伯和景駒有空到民間走動一下,聽聽黔首們的意見。
綿裏藏針嘛,項伯的告饒很虛,為的是做出一種態度,表明楚國怕了,不敢與呂哲為敵了,求呂哲放楚國延續國祚。這些話和場麵呂哲的人可能會往外傳,但也隻是可能,項氏卻絕對會運作得滿天下皆知,讓列國知道楚國求饒呂哲要是再緊逼不放是有著天大的野心。相反,呂哲要是不再逼迫,那麼項氏還是會傳,令列國從這一個事件中認為求饒的楚國沒有多大的威脅,呂哲的強大也將展現在列國麵前。
自己展現弱小有時候不單單是示弱,能夠得到很多的同情,楚國現在很需要列國的同情。
別人傳誦的強大也不全然是好事,在更多的時候那是在樹敵,提高別人的關注和忌憚,令強大者無法隱藏,想要達到什麼目的的時候不再有欺騙性,隻能靠著真正的實力來爭取。
呂哲可能沒意識到項伯的綿裏藏針,但是蒯通沒可能會看不出來。
蒯通一直都知道項氏出能人,這一代的項氏一門可以說都是能人,項梁雖然喜歡陰謀詭計可是也不能說不是在運籌帷幄,項樂、項權、項柱、項楫、項伯等人也各自有著相應的才能。他從項伯的表現看出了一點,所謂名門不光隻是會欺男霸女,悠久的傳承給予了名門子弟良好的出身,家學的教導也讓他們在辦事上有著很好的優勢。
“聽聞項榮長子項籍勇力非凡,幼子項莊劍術亦是可觀。項它、項萊、項英、項元、項兌、項東、項本這些項氏的小輩在文韜武略上也有著相應的成就。”蒯通想著突然有點啞然失笑了,項氏一門是不錯,但是也注定了其勢力的局限性,宗族勢力因為血脈關係而團結強大,但是想從外麵招攬人才也因為位置被占得差不多了沒有足夠的職位安排招攬的人才,結果有人才而無法任用,日時天長人才流失或者有人怨恨無法避免。
“主上這種沒有宗族的君主,從某些方麵來說更能吸引人才,隻要主上繼續保持這種任人唯賢、任人唯能的賢明,逐鹿天下或許還難以看出,不過雄霸一方絕對沒有問題。”蒯通想著想著下意識就看向主位的呂哲,那裏的呂哲坐姿倒是顯得正常了,說話的時候也是一字一頓顯得很端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