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隻看天意(1 / 2)

混進去的五十人有三十一人被送回?呂哲得知這一個消息的時候有些哭笑不得,覺得司馬欣還不愧是學儒的,身為一軍主帥來一個“禮尚往來”真的是有些意氣用事。

若是換做王氏族人或者是章邯統軍,估計是全部殺無赦再派人拋到敵軍營內,結果司馬欣竟然將人送回了,這不是近一步讓敵軍更加了解秦軍營寨內的布局嗎?

幾個了解呂哲整個部署的人對視之後全部露出稍微輕鬆點的表情,秦軍主帥隻是甄別身份而沒有關注誰被策反,他們知道戰前的第一步布局成功了。

不過,相對於十幾萬人,不到兩百人哪怕是想搞點什麼也不容易,隻能在特殊的時期才會發揮作用。

一直作旁聽角色的張良幾日來對呂哲的印象一直在加深,從呂哲隻有二十歲的年紀能有現在的成就,張良可算看出來不光是天時地利人和那麼簡單了,呂哲與之年輕不符合的處事老辣手段也是其有現在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張良觀察來,呂哲雖說會有一些常人經常會犯的遲疑毛病,但是一旦決定做什麼事情總是從全盤大局上來進行部署,可見其人有很強的大局觀,隻是在一些細節上處理顯得有些粗糙。

想要做成大事必須要有足夠的大局麵,觀看和部署全局,哪怕是在過程中會有一些起起落落,但是也不至於會立刻崩潰,所以擁有足夠的大局掌控力是成事的前提。

作為一名曆代皆是韓國丞相的貴族世家子孫,張良能看出呂哲麾下的集體還沒有完全的成型,至少是缺乏幾名能夠在細節上拾遺補漏的足智多謀之士。他能肯定一件事情,呂哲的大局掌控力能夠讓這個集體急速的膨脹,或許還會繼續強大下去,但是膨脹到一定的程度還沒有精於細節的人絕對會遇到瓶頸,若是呂哲沒有找到突破瓶頸的方向,這股力量就是走向消弱乃至於滅亡的路途。

簡而言之,呂哲麾下確實是缺乏足夠的人才,不然也不會麵臨秦軍一旦南下就出現可能全盤崩潰的局麵。

當然,張良並不是全麵了解呂哲治下的三郡現在所麵臨局麵,他所知道的也就是呂哲稍微的遲疑後率軍北上欲與南下的秦軍決戰,項梁率兵十五萬威逼廬江郡,廬江郡的桓楚一旦靠向項梁那麼呂哲後部就會出現險情。

結合上述兩個方麵,張良再從呂哲軍的軍隊構造進行自己的推測,看的東西少猜出的卻是多。也許,大概……真的隻有深入一個集體的內部,接觸其最高統帥才能更直麵的了解實情?

等待帳中隻剩下張良、蕭何、呂哲的時候,張良問出了一個覺得唐突但是很想知道的問題:“呂候,你的誌向是什麼呢?”

蕭何立刻就豎起了耳朵,他對這個問題也萬分的好奇。

“我收到了桓楚的來信,他告訴我,半個月之後他將頂不住壓力歸附新楚。”呂哲不是在左右他言,“所以,我隻能在半個月之內擊敗眼前的秦軍,而後揮軍廬江郡與桓楚共抗項梁。”

張良與蕭何能聽明白,他們專注等待呂哲繼續說下去。

“秦軍要是堅守不出,一層一層的打下去我很難攻破……或者說哪怕是攻破都會實力大減。在那種現狀下,我依靠勝勢逼壓項梁退兵不難做到。”呂哲說到這沉默了,搖了搖頭很久沒有再說話。

張良在做自己的推演,南下的秦軍總數有十五萬,現在相隔十裏對峙的有十一萬左右,還有兩萬秦軍在山都一線。對峙的十一萬秦軍有三萬左右是病患,那麼隻剩下八萬的戰力。一支軍隊不能光看人數,還得從軍心和士氣上來做出衡量的判斷,秦軍南下之後戰力不利士氣肯定會有影響,軍中出現大疫之後軍心也會不穩。他無論怎麼推演秦軍都是會采取閉營不出的策略,呂哲以現在的兵力不付出慘重代價半個月之內根本不足以攻破,那麼呂哲是不是會忍受慘重的代價,他無法依靠什麼根據來繼續做推演。

用假設的方式,張良就當呂哲願意付出慘重的代價攻破秦軍營寨,然後就如呂哲所說依靠擊敗秦軍南下部隊的勝勢逼迫項梁撤出廬江郡,那麼對於呂哲來說雖然還是掌握著三個郡,但是已經是元氣大傷的局麵,不複之前的聲勢與銳氣,這樣看來與南下秦軍一戰無論勝負呂哲都沒有得到什麼好處,接下來還要不斷麵臨新楚項氏的威脅。

呂哲看到張亮臉色不斷變換,等待張良看來的時候,他才繼續說:“想必先生也知道接下來哲要麵對的局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