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結局在去年10月份就已經想好了,當時痛痛快快寫下一篇後記,此時想了想,不必再拿出來獻醜。

鄭閣原本隻是一個符號——我的化身,書中並不存在他的太多故事,隻是偶爾會被後世角色提起。

淩征這個人,最初在我腦海中,是一個麵容滄桑的中年武將形象。他神情憔悴,堅毅剛勇,攜一枚盈盈一握的酒紅色葫蘆,眼神憂鬱,不喜言辭,常年一個人坐在周圍最高處,眺望北方。

那是一個舞長劍切雷,敵人見之如麵鬼神的存在。

但我不知道一個男生要經曆多少才會變成這樣一個男人。在他心裏該有一段很深的傷吧?該有一個讓他永遠無法醒來的故事吧?於是我嚐試去寫,卻把好多本該讓他(和江雪)經曆的事情寫到了鄭閣(與殷容)身上。

我不知道他有沒有走進那扇門,但我想他和江雪之間的故事不會結束——這已經借段子晌之口闡明了。兩個年輕人永遠喜歡對方,心中始終留著彼此的一個位置,那是旁人不可替代的,隻是因為受傷,所以刻骨銘心,很難再有結果。

這部作品自今年2月份開始連載,經曆了早期的熱血沸騰,到中期的無力斷更,再到後來的迷茫失措,及至今日終於完結。期間錯過很多,成長很多,改變很多,教會了我很多,尤其是在寫第四章《傷情怨》的時候,現實中經曆一段迷茫,心情失落,又很絕望,卻在書中找到一絲慰藉,好像無師自通,打穿任督二脈,突然知道該怎麼寫小說了。

慶幸生活中不總是失敗。

這是我寫的第一本書,至於滿意和不滿意的地方,大概各占一半,滿意之處是終究把故事講了出來,第一次發表小說,寫了22萬字(棄稿還有四五萬),勞心勞神,也不容易,更為虹途世界觀豐富了許多細節。

不滿意的地方那就太多了,總的來說就是話裏話外太囉嗦(按我原先大綱,這本書其實也就15萬字的內容);還有一些情節經不起推敲(有讀者說降智);沒有經驗,顯得很是稚嫩(這是對寫作一事和自身能力的估計不足)。

最後要說的是,《楔子》來回寫了七八遍,開頭更是不下幾十遍,最終版本是這個月修訂的,原先的開頭保留了四個月,我已經能一字不漏地背下來,最終還是忍痛刪掉了,但畢竟不舍,隻好放在這裏,祭奠一下自己的倔強:

自己幾斤幾兩已經摸清,新書依然是中篇,會在八月份連載,在此期間就先做回讀者,專心看書,認真構思。

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