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3章 金錢帝國(2 / 3)

威爾金森說的沒錯,現在整個菲律賓最匱乏的,其實還是資金。

可錢從哪來?

美國政府給的有限。

那麼,這些美國財團就在最適當的時候出現了。

普通的菲律賓老百姓,是不用想能夠從他們手裏得到資金的。

他們的目標,自然是菲律賓的各級政府,以及那些即將出現的菲律賓公司。

在控製了他們財政命脈的同時,他們也掌握了菲律賓政府的政治命脈。

未來的菲律賓,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變成這些美國大財團的提款機。

而曆史的進展,也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

1932年,為減輕負擔,美國政府通過了“海爾—哈維斯—加亭獨立法案”,允許菲律賓獨立。

不過沒想到的是,該法案被菲律賓以部分條款損害其利益為由而拒絕了,要求美國另立獨立法。

你能想象宗主國允許殖民地獨立,但殖民地卻斷然拒絕的事情嗎?

而後,美國於1934年批準了一項新的獨立法案,也就是泰丁斯-麥克杜菲法案,在1946年7月4日給予菲律賓獨立,在此之前的過渡時期中,成立菲律賓自治政府,在10年自治期間,一切菲律賓公民和官吏效忠美國,而美國則是對菲律賓予以一定的照顧。

但過渡期還未過,便爆發了太平洋戰爭,菲律賓也被日本所占據,獨立的事情自然也被推遲了。

二戰結束後,美國按照跟菲律賓此前所達成的協議,要求菲律賓獨立。因此,在1946年,菲律賓獲得完全獨立。

星條旗的落下和菲律賓國旗的升起,雖然宣告了美國對菲律賓長達四十多年的殖民統治正式結束,然而這種結束卻僅僅是形式上的,美國對於菲律賓的政治控製並沒有因此而鬆懈。

除了政治上的,美國經濟控製的核心,就是讓菲律賓依賴於美國而生存。

美國向菲律賓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和巨額貸款。

但如何使用這些錢,決定權並不在菲律賓政府手裏,使用這些資金的每一項計劃,都要提交美國審查批準。

所以,這些援助主要都被用於恢複農產品加工行業,如製糖廠、礦產和椰子加工廠,以便更好地向美國出口初級產品。

而菲律賓經濟急需的基礎行業,如紡織工業、肥料工業、冶金工業等工業則被選擇性地忽略了。

因此,提供經濟援助並不是美國宣稱的“發展菲律賓經濟”和“為菲律賓奠定工業基礎”,菲律賓的經濟結構仍然停留在殖民地階段,深度依賴美國。

其次,為了“使用好”這些援助,美國在菲律賓建立了多個美援管理機構,向菲律賓派遣了 200多名專家和顧問,分散在菲律賓政府的各個要害部門,負責監督美援的使用,從而成為美國公開幹涉菲律賓內政的抓手。

同時,他們的年薪平均達到6.5萬美元,而菲律賓籍員工工資隻有0.46萬美元,再加上龐大的行政開支,給菲律賓政府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從援助的接受對象來看,這些經濟援助大多都落入了美國資本家和菲律賓大地主、大買辦的腰包。

美國以獨立為要挾,迫使菲律賓簽署《貝爾貿易法案》。

這一不平等法案,美國得到的關稅豁免平均每年高達 3.64億比索,而菲律賓得到的僅有 6900萬比索。

所以僅零關稅自由貿易這一項,菲律賓每年的損失就高達3億比索。

其次,該法案也使得菲律賓成為美國自由掠奪原料和傾銷商品的場所。

毫無限製的“自由貿易”對於落後的農業國而言就是災難。

大量美國工業製品無限製地湧入菲律賓市場,嚴重擠壓了菲律賓民族工業的生存空間,本就弱小的民族工業根本無力與進口產品相競爭,進而導致大量工廠破產倒閉。

而即便是活下來的那些為數不多的用於加工初級產品的工業,也大多被美國資本和菲律賓大買辦所掌控。

更加過分的是,在戰爭還沒有結束前,美國資本集團就向菲律賓提供了巨額的貸款,讓菲律賓背上了沉重的利息。

一直到了1974年,菲律賓還在償還著這些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