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2)

六百多年前,中國曾發生過一起重大的曆史事件。其影響之深遠,可謂空前,直到今天,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仍留有它濃重的影子。

朱元璋成為大明王朝第一任皇帝之後,為了確保政權的平穩更迭,他不但把軍政大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一個人手中,還想方設法加強皇室力量,讓二十多個兒子分駐全國各戰略要地,擁有大量兵力和當地的軍事指揮權,企圖通過這樣的辦法來拱衛朝廷,達到世代統治的目的。

然而朱元璋沒有想到,他在造福子孫後代的同時,也無意中給子孫後代更給全國百來一。王力的,中政權成。

早在朱元璋大封諸王的時候,就曾有人指出,藩王勢力過重,數代之後尾大不掉,到那時再削王奪藩,就很可能會釀成巨大禍患,漢代的“七國之叛”與西晉的“八王之亂”就分明是前車之鑒。可惜朱元璋此時已經被權勢衝昏了頭腦,隻看到其製定政策有利的一麵,非但聽不進勸告,反而把勸諫之人抓進監牢,囚死獄中。

不過,不管個人強勢多麼不可侵犯,客觀事實總有著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中央政權與藩王之間的矛盾,在朱元璋死後僅僅一年的時間裏,就不可收拾地猛烈爆發開來。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的長子,即太子朱標,因病身亡。朱元璋不聽大臣勸阻,立太子的嫡子朱允蚊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蚊即帝位,他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建文帝。朱允蚊即帝位後,釆納了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為了防患於未然,決定對各地藩王搶先下手。他先強行剝奪了幾個力量較弱的親王爵位,然後準備向實力最大的燕王朱棣開刀,皇族內部矛盾迅速激化。建文帝君臣也清楚朱棣的實力和性格,為確保在削藩過程中不出現意外,建文帝秘密指派大臣監視朱棣,並希望能乘機將朱棣逮捕,不動聲色地化解這場危機。然而種種機緣巧合,朱棣探聽到了這一消息,立即誘殺了前來執行監視逮捕任務的大臣和朝廷將領,於建文元年七月,打起“清君側”的旗號,起兵反抗朝廷,史稱“靖難之役”。

朱棣最初起兵時,和朝廷雄厚實力相比,力量並不算十分強大,從兵力和所占據的地盤上講,朝廷都占壓倒性優勢。但朱棣用兵有方,釆取安遠攻近的方略,迅速攻取北平以北的居庸關、懷來、密雲以及以東的薊州、遵化等州縣,掃平北平外圍,排除了後顧之憂。而朝廷方麵,由於朱元璋即位之後大肆殺戮功臣宿將,朝廷已經沒有多少富於作戰經驗的將領,加之建文帝優柔寡斷的個人性格,所謂兵力強大卻難以發揮作用。雙方作戰三年,互有勝負,處於僵持階段。

曆史常常以宏大的麵目出現在世人麵前,但決定曆史走向的,卻每每是那些不為後人所注意的微小細節。正在朱棣幾乎要絕望放棄的時候,南京宮廷裏發生了一些瑣屑而致命的變故。建文帝生性多疑,對宮廷太監們態度較為惡劣,而這些對建文帝大為不滿的太監,無意中搞到南京城空虛宜迅速南下直取的情才,並成功送達到朱棣手中。於是,事情開始急劇發生轉變,朱棣一改攻城略地的做法,放棄許多戰略要地,大軍迅疾穿過山東,直搗京城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