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頭和女人的腳(3 / 3)

那個時候,抽大煙實際上是種文化,跟我們的飲食一樣,不僅有“食”的內容及形式的講究,而且有器皿的追求(煙槍、煙具),還有吸食環境的建設。稍微講究點的家庭,待客之具,少不了煙槍若幹,煙槍的檔次代表著家庭的地位。達官貴人,吃花酒是交際,但真正談事,必須踅進密室,伴著煙槍來。雛妓學生意,首先不是學唱,而是學如何燒煙,燒煙泡也是名妓色藝中“藝”的內容之一。那些將這毒物輸入中國的老外,居然把小腳、辮子和煙槍同列為中國人的象征,反複展出。可恨固然可恨,但扣去源頭不論,其實倒也不算冤枉,世界上抽鴉片的人多了,緬甸、印度比我們都早,為什麼人家就沒有發展出如此雅俗共賞的一套文化來?

軍人也是人,逃不出食文化和煙文化的習染。慢說士兵,就是那些當日懷著一腔救國之誌,留學日本回來的士官生,回國之後,過不了多久也開始噴雲吐霧,士兵自然也就拿煙泡當幹糧了。那個時候發軍餉,經常是半為大洋半為煙土,沒有大洋,光是煙土也無不可,士兵也跟抬轎子的苦力一樣,不吃飯行,不抽煙不行。仗打敗了,交槍可以,交煙槍不行。

按雲南軍閥龍雲的公子(也是龍雲的愛將)龍繩武的說法,抽大煙,對部隊的戰鬥力其實影響不大。過足了癮,打仗特別瘋,如果戰鬥正在進行中,士兵也知道不打完抽不上煙,所以往往會拚命地打。另外一個好處就是,抽煙可以治病,西南地區,煙瘴之地,各種病特多,抽煙人在這方麵感覺好得多。

龍公子是法國聖西爾軍校的畢業生,可是在大煙問題上,卻不按操典說話,其實抽煙對士兵的戰鬥力還是有影響的。雖然抽大煙跟吸食(注射)海洛因不一樣,但也是吸毒,隻不過對身體毒害的過程要慢一些。不錯,一般的頭痛腦熱,癮君子是不得的,在軍隊裏有了病,同僚們首選的方法是勸你吸煙,不分官兵都是如此。但用鴉片來治病,在當時的條件下,治死的也很多,特別是當患痢疾的時候,用鴉片治,一治一個死。懸賞煙土五兩,固然可以激勵士兵衝鋒,但定期的煙癮發作,畢竟是雙槍兵的阿喀琉斯之踵,隻要對方了解了行情,在癮發或者過癮的時候攻擊,部隊多半是要崩潰的。紅四方麵軍入川總是打勝仗,跟摸清了川軍的煙癮規律不無關係,這一點,看看徐向前的回憶錄就知道。

所以,隨著軍閥混戰的烈度增加,大家一致的看法還是不抽煙的好。在這個認識前提下,中國軍隊的雙槍兵和雙槍將們,總量一直在減少。抗戰爆發以後,無論是川軍還是滇軍,將領們紛紛帶頭戒煙,要一雪內戰之恥,所以,戰績相當不錯。與此同時,中國的煙文化也開始衰敗,公共場所,煙具逐漸銷聲匿跡,雖然抽大煙的人還有,但已經轉入地下,不再是一種炫耀了。

豆腐跟革命的一點不尋常的關係

豆腐是正宗的中國國粹,有人說,豆腐應該算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有意思的是,其他的四大發明,還有國家在跟我們爭,而這個豆腐,連丁點爭議都沒有。近來,西方世界動物保護主義和素食主義流行,提倡以植物蛋白替代動物蛋白,中國的豆腐,成了一個榜樣,讓西方人佩服得一塌糊塗。國人到了西方,如果一時沒有更好的工作機會,隻要有做豆腐的手藝,就可以混飯吃,已經見過不止一個國內的教授,在美國或者加拿大,靠做豆腐過得挺滋潤。那種把一粒粒的黃豆變成白白嫩嫩的方塊的把戲,在白人看來,跟變戲法差不多,隻有中國人玩得來。現在日本人也會做豆腐了,不過所謂的日本豆腐,不像豆腐,倒更像是中國人雞蛋羹的失敗版,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所以,要吃豆腐,還得靠中國人。

發明豆腐的中國人據說是西漢時的淮南王劉安。關於他的傳說很多,有煉丹藥的,也有吃美食的,豆腐的發明,當屬於後者。西漢提倡簡樸,貴族不許用金屬器皿,所以大家紛紛在吃上下工夫,從馬王堆的發掘可以看出,那些王侯貴婦們對吃是多麼地熱愛。出土的時候,要是現代人有本事保鮮,那些豐富而且色香俱全的食品準會讓世界驚掉眼鏡。由此推斷,劉安發明豆腐,倒也合乎道理。豆腐的發明者是貴族,讓豆腐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的也是個名門之後,這個人名叫李石曾。

李石曾是李鴻藻的公子。李鴻藻是晚清的重臣,清流的領袖,在世的時候,很有點保守的色彩,總是跟搞洋務的人過不去,但是他這個晚年所得的兒子,思想卻新潮得緊,於國學沒有興趣,在科舉上沒有半尺進展,卻早早地就跑到法國留學,學成什麼不太清楚,讓人知道的卻是身為貴公子的他,在巴黎開了一家豆腐公司,比較成規模地讓洋人見識了中國發明的模樣和味道。

李石曾在海外多年,但卻始終學不成洋模樣,身穿西裝,卻要紮個中國式的腰帶,走起路來,腰帶凸在前麵,硬是紮眼,據說巴黎的銀行曾經因為他這身打扮而不讓他進去。李石曾又嗜好大蒜,西服上邊的口袋裏,裝的不是手絹,而是蒜瓣。這樣的中西結合式人物,想到在西方販賣中國國粹倒也自然。為了讓國粹很粹,李石曾豆腐公司的師傅和小工,一律從國內找來。那個後來幫助梅蘭芳改革京劇的齊如山,就給他帶去了幾十位,一路上,這些中國農民要蹲在坐便器上方便,很是辛苦。

就這樣,洋人們嚐到了正宗的中國豆腐,李石曾的豆腐公司也發了洋財。發了財的李石曾在政治上卻不安分,因好友張靜江的關係,開始資助起孫中山的革命黨來。據說,隻要孫中山沒錢花了,拍電報去,A字代表一萬,B字代表兩萬,C字代表三萬,錢就從巴黎過來了。李石曾父親所忠於的王朝,多少有一點他的努力,被推翻了,可惜“民猶是也,國猶是也”,李石曾隻好再接著忙活。第二件事從後來的結果看,也跟革命大有關係,那就是組織中國青年留法勤工儉學。成千的有誌青年來到了法國,來到了歐洲,學成什麼我們不知道,隻知道這些人中間,湧出了一大批共產黨人,中國人最早的共產主義小組,就是由這些勤工儉學的人成立的,當時叫青年共產黨。如果按某些研究者的說法,其實這青年共產黨,才應該是中國最早的共產黨。這些在法國搞共產革命的人,後來都成了中國曆史倒海翻江的人物。而這些人留法的基金,一部分就來自於豆腐。

中國人的豆腐,賣到外國之後,就這樣跟兩次中國的革命都發生了一點不尋常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