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這就收兵?”張三一愣,他太久不在軍中,顯然忘記了軍令如山,令行禁止。
還是高巍率先遵命,傳令鳴金收兵。前方殺的正酣,突然聽見收兵命令,宋羿雖不明所以,但還是向後撤退,他答應過邵安,絕不戀戰的。
首戰未捷,眾人都有點死氣沉沉。還好邵安阻止的及時,沒有造成太大的傷亡。邵安從第一次交鋒中已看出,西甌的九曲迷魂陣,變化種類比以前更多,也更為複雜莫測了。
但是他相信,萬變不離其宗,隻要找出陣眼,那麼此陣不攻自破。
隻是陣眼難尋。邵安盯著桌上密密麻麻的小紅旗,心如電轉,腦中快速閃過各種變形。他一邊翻動小旗,一邊向劉汝卿口述變化,劉汝卿落筆如飛,寫的手都快要斷了。
※※※※※
與此同時,在京城中,皇帝派出的探子終於打探到了前方的消息,跪稟道:“邵相與西甌王在城下立約,以陣法約戰。十日之內,若我軍能破敵軍陣法,西甌則退出中原,永不入侵。若我軍無法破陣,則歸還西寧土地。”
“邵安同意了?”皇帝問道。
“丞相已同意。”
有禦史台的官員率先出列,指責邵安道,“聖上,邵相怎麼能如此目無君上。此等大事,他居然一人做下決定。要是無法破陣,誰來承擔後果?”
“西甌奸詐反複,即使我們真的破了陣,他們也未必肯遵守諾言,投降撤兵。”
“我二十萬勤王大軍已到,再加上城內二十萬兵馬,前後夾擊,何愁不勝?何必再去與對方約戰?”
此時,宋老將軍開口,終於說出了不同的觀點。他道:“約戰是有風險,但是卻能最大程度降低傷亡。若是真和西甌兩軍廝殺,拚個你死我活的,恐怕到時候會兩敗俱傷啊。”
“可是十日,還是太短了。”兵部尚書趙維憂心忡忡道,“邵相十日之內,真能破陣?”
“我相信他十日內,定能破陣。”李洪義說道。他無論何時何地,對弟弟都有著一種不可動搖的信心。
皇帝皺眉看著下麵紛紛擾擾的吵鬧,環顧群臣,似乎也隻有李洪輝能懂戰陣。他點名問道:“李洪輝,你怎麼看?”
“十日破陣,對於一般人來說是有點困難。不過我相信以邵相的聰慧,不是沒可能做到。隻是……”李洪輝停頓了一下,“隻是邵相即使想出了破陣之法,勤王大軍中,恐怕沒人能夠執行。”
皇帝也想起了當年邵安破九曲迷魂陣後,高巍死記硬背了很久,好不容易記下了七七四十九種變化,但一上戰場,卻無法立刻判斷出是哪種變化,依舊是铩羽而歸。最後還是邵安和李洪義一起上場,才破了陣法的。
“西甌用心險惡,恐怕他們是看準了邵安和李洪義分離,才設下了如此毒計。”皇帝已經知道,那日城下歐陽振宇得知了邵安便是劉安的事情了。這事被將士們傳的沸沸揚揚,邵相曾上過戰場的經曆,也被眾人所知曉了。
李洪義見狀出列道:“皇上,末將請求出城迎戰。”
“李將軍萬萬不可。”皇帝還沒說話呢,禦史台的先開口道,“出城實在是太過冒險了。”
又一人附和道:“是啊,京城如今隻有二十萬禁軍,李將軍要是將禁軍全部帶出城外,要是西甌偷襲京城,則城中無將可守。”
李洪義急切說道:“皇上,末將不需要二十萬,隻要給我五千人,末將和邵安聯手,必能破陣。”
皇帝道:“李洪義你可想清楚了,城外無險可守。況且西甌夾在中間,你和邵安也不一定能取得聯係。”
李洪義盼弟心切,更怕邵安會有什麼不測,故而道:“總比一直待著城中幹等好吧。”
皇帝猶豫不決,而李洪輝居然也讚同李洪義的瘋狂做法,他出列道:“皇上,末將請求隨李將軍出城。”
皇帝看向李洪輝,有他在李洪義身邊,則可點撥李洪義一二。而且李洪輝也是陣法高手,或許真能助邵安一臂之力。而京中,有宋老將軍和陳五坐鎮,也可放心。
於是皇帝同意此議,“既然你們堅持,朕答應給你五千人馬,不過出城之後,即刻關閉城門。你們帶足糧草輜重,出城後,再無後援。”
※※※※※
經過數日試探,邵安終於發現了九曲迷魂陣的關鍵所在。他指著沙盤上的旗幟,對高巍和宋羿說道:“此陣應該有九九八十一種變化,想破此陣,不僅是要找出休門,還得找出陣眼。”
高巍一聽,頭都大了。他當年記陣型變化都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現在不僅變化更多,而且還有陣眼要顧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