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童謠說:“女孩是用糖、香料和一切美好的東西做成的;男孩是用剪刀、青蛙和小狗尾巴做成的。”女孩在媽媽孕育的那一刻就決定了她的天賦和優勢。她們比男孩子更敏感,更善於溝通,也更體貼人。當然,每個小女孩又有自己獨特的方麵:有的任性;有的大度;有的樂觀;有的內向……那麼,你家的小姑娘是什麼樣子呢?這可是教育她的前提!第一節女孩從出生到3歲意味著什麼
1980年,英國倫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和倫敦國王學院的專家們進行了一項性格的長期試驗觀察。
這項研究以當地1000名3歲幼兒為研究對象。經過調查分析,專家們將這些孩子分為五類:充滿自信型、良好適應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約束型和坐立不安型。時至2003年,這些3歲的孩子已成長為26歲的成人,卡斯比教授等專家又對他們進行了走訪考察。
結果,他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性格現象:一個人3歲時和他成年後的性格十分相近。比如,3歲前活潑熱心、為人外向的孩子,在成年後就會有性格開朗、堅強、果斷,領導欲較強的特點;3歲前自信、自製,不容易心煩意亂的孩子,成年後性格也自信、穩重;3歲前沉默寡言型的孩子,成年後傾向於隱瞞自己的感情,不願意去影響他人,也不敢從事任何可能導致自己受傷的事情……
調查結果驚人地向人展示了“3歲看到老”的有力證據。2005年,卡斯比根據調查發表了報告演說,引起了國際育兒學術界的巨大轟動,3歲前的幼兒研究和教育也為人廣泛關注。
女兒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
經過研究,人們發現0~3歲是寶寶大腦高速發展的時期。女寶寶相對男寶寶來說,腦部發育速度更快一些。最新醫學研究表明,寶寶出生的最初幾年中腦子發展最快,2歲大腦的重量是出生時的3倍,占成人腦重的75%,而到3歲時,腦重已經接近成人。此時寶寶感知覺、記憶、思維、個性等發展十分迅速,比如2~3歲的嬰幼兒已經能夠進行口頭數數、按物點數、按數點物、說出總數等計數活動。
而在這一時期,是否對孩子進行運動發育、語言發育、交往能力等早期教育,直接影響他們的智力發展水平。
女兒知識的無意識吸收的時期
這是蒙特梭利總結0~3歲孩子年齡特點之一。
寶寶出生以後,就有了巨大的吸收性心智。雖然此時她不會明確表達自己學了什麼,但是她能夠像海綿一樣吸收周圍的刺激和信息,將這些信息和刺激,以無意識的記憶方式貯藏下來,長大後,貯藏的信息也會以驚人的水平釋放出來。對於女孩來說,語言是她們卓越表現的方麵,家長可以在此方麵進行寶寶的培育。我們來看看這樣一個女孩子:
17歲女孩劉亦婷以出色的英語水平被哈佛大學錄取,而英語水平的優秀正是源於幼時的無意識吸收到了英語的刺激。劉亦婷母親說,劉亦婷8個月時曾和自己一起收看中央電視台每天下午6點30分播放的Followme(劉亦婷母親當時正準備英語考試)。
雖然這種接受記憶是無意識、被動的,但這對以後劉亦婷出色的英語水平有重要影響。當劉亦婷長大進行英語學習時,她的老師驚訝地發現,她的英語能力達到異於尋常的水平。劉亦婷也說:“我覺得學英語就像學自己的語言一樣容易。”
3歲前孩子所有的吸收能力都處於一種無意識狀態。隻要有刺激,隻要孩子看到、聽到了,就會在頭腦中留下痕跡。而這種的無選擇性的吸收多少源於環境刺激的多少,環境給予的刺激多,她就多吸收,刺激少,她就少吸收。
另一方麵,此時給孩子大量好的刺激,她就會吸收好的信息,給壞的刺激,她就儲藏了壞的信息。“照單全收”就是這個時期孩子儲藏信息的特點。
所以,如果家長在此時要為孩子提供最優秀的環境讓她充分吸收好的能量,那麼,孩子就會“如願以償”地成長起來。而如果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對周圍的環境如何無所謂,那麼,孩子教育就敗在出發點了。
女兒無意識反抗的時期
這是蒙特梭利總結0~3歲孩子年齡特點之二。
人的反抗是與生俱來的,而0~3歲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這個時期,寶寶剛有語言,剛開始說話,但是並不能表達清晰,所以她更多是用動作、情緒來訴說自己的不滿。
蒙特梭利認為,寶寶生下來,就有自發式發展的特征,所以給予孩子應有的自由,不要捆綁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擔心孩子骨骼長得不直,把孩子裹得緊緊的,像個包裹,那麼就會束縛孩子。當孩子能夠翻身、爬行、走路再去束縛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反抗。比如,孩子要自己走,你非要牽著走。她要往那兒去,你偏不讓去。這就會帶來她的反抗,最明顯的事例就是家長從孩子手中奪東西,但孩子就是不讓。
其實,孩子反抗是對獨立能力的一種需求,當這種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她就會進行反抗。如果在0~3歲期間,孩子獨立性活動的要求總是受到壓製,那麼她的反抗就會伴隨終身,長大以後叛逆也就更加明顯。
相反,如果家長給了孩子充分的空間,讓她的獨立性發展得到滿足,那麼孩子就不會有過多的反抗表現,也不會讓反抗的精神伴隨。所以,想把女孩教育成“貼身小棉襖”的父母,現在就要注重滿足她的獨立需求了。注意尊重她的獨立要求,給予她活動自由,順應她的發展。
第二節不容錯過的智力開發關鍵期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經過多年潛心研究和試驗得出結論:“每個正常的人與生俱來都擁有多項智力的潛能。”那麼,為什麼許多人的智力潛能沒有發揮出來呢?經過多方麵研究顯示,3歲前的智能開發缺陷造成了潛能的“活埋”。而其中,家長的忙碌工作和疏忽孩子0~3歲期間的教育是壓製智力潛能的重大“殺手”。
腦科研究指出:寶寶呱呱落地時,大腦約占了成人腦重量1/4;5~10個月大時大腦發育最快,對外界的刺激、變化極為敏感;2周歲時,腦重已達成人腦重的75%,腦細胞之間的聯係也日益複雜化,個體差異開始表現出來。到了3歲,寶寶腦細胞組織已經完成了60%,腦重也已接近成人,小腦的發育已基本完成,此時寶寶已經可以維持身體平衡和動作的準確性。
從0~3歲,寶寶大腦飛速發展,並且可塑性相當高,即使局部的神經細胞被損壞,通過好的教育,鄰近的細胞也可以有效地實行改組,代替它的功能。但是,過了敏感期再去進行教育,就為時已晚,缺陷也將會伴隨寶寶終身。
一名為巴甫洛夫的專家做了一個小白鼠實驗:
巴甫洛夫把幾隻同時出生、相同體重的小白鼠,分成兩組進行試驗。他為兩組小白鼠提供同樣的食物。不過,其中一組小白鼠提供了較大、光線充足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裏他安置了滾筒、滑梯等玩具,播放了豐富的音樂,讓這組小白鼠在裏麵自由玩耍;而另一組小白鼠,則放在沒有光線、沒有玩具、沒有同伴的空間裏。
19天後,他對這兩組小白鼠進行了智力測試。結果顯示:前一組小白鼠十分機敏靈活。後一組小白鼠卻呆滯遲緩,即使去抓它們,也不知道逃跑。
而後,巴甫洛分別對這兩組小白鼠進行抽樣解剖,他發現前一組小白鼠因為經常接受豐富的信息刺激,大腦生出了許多突觸,發展出緊密的聯結;而後一組小白鼠則因為刺激較少,腦組織竟呈現萎縮、腦重量和體積相對變小的現象。
這個試驗印證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在嬰幼兒成長的過程中,一旦錯過了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腦組織結構就會趨於定型,潛能發展也將受到限製,即使擁有優越的天賦,也無法獲得良好的發展。
所以,如果你的寶寶正處於0~3歲,千萬不要因為他們小而忽視他們的教育,否則,錯過了智力發展的黃金時期,隻能讓自己和孩子抱憾終身。作為0~3歲孩子的父母,為孩子提供溫馨的環境,適宜的玩具、圖片以及充足精神的“營養”,進行人生的最初教育,寶寶才能有“望女成鳳”的智力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