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兒子參加他能做的“男人的工作”
重點:鍛煉男孩的責任意識。
讓男孩知道他是小男子漢,引導他去做一些頗有意義的工作,並及時進行肯定和讚揚,對樹立孩子的自立意識很有幫助。
什麼是“男人的工作”呢?我們可以靈活地理解,比如兩歲多一點的男孩,能在睡覺之前,自己把小床上的枕頭擺好,被子簡單地鋪開然後鑽進被窩,伸手關掉台燈,並對媽媽說聲“晚安”,這就是一種很成功的“男人的工作”,因為他自己完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家長在工作的時候,讓寶寶替你拿一些輕便的東西過來,可以從客廳拿到書房,也可以從書房拿到臥室,這個過程就能讓孩子產生“我很重要”的感覺;再比方說,爺爺和奶奶坐在客廳看電視,孩子端起茶壺,給兩位老人倒杯茶請他們喝。諸位家長,難道不覺得這樣的行為很有“男人”味嗎,如果寶寶能做到這一步,他已經很有小男子漢的心態,不僅是懂禮貌和有孝心,而是已經產生了“照顧自己”和“照顧別人”的心態,這是很可喜的。
我們說,讓兒子參加他能做的一些男人的工作,並非就要去做力氣活或要求很高的任務。一些平常小事,因為性質的不同,意義就大為不同。隻要不是有危險或完全做不到的事情,都可以放手讓他去做。培養兒子的自立意識,不是上街喊口號,也不是擺個舞台表演給鄰居和老師看,而是體現在這些瑣碎的生活細節裏,讓他親身體驗一些事情的程序,了解生活的內容。
年滿3歲的男孩,最有成就感且最安全的工作,莫過於讓他參與到全家的衛生清潔中來,並分配給他一定的任務,讓他去完成。清掃房間的過程中,孩子會碰到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具,順便就能夠普及一些常識給他。事後,家長還要對他的工作進行評定。
有了這個計劃後,先別忙著開始,由於寶寶的能力有限,為了不讓他因為幹得太盲目和太累而灰心放棄,全家人應該一起開個策劃會,坐下來先分清每個人的工作範圍和職責,在討論中盡量各抒己見和相互支持,對將要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做出預測,使孩子對完成所選擇的任務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然後就是準備工具,各自挑選必須的工具,如墩布、吸塵器、簸箕、笤帚等。這時,思想工作做好了,工具準備充足了,爸爸、媽媽和兒子就可以一起享受這個清潔溫馨的家的責任感。
房間的大部分家具落滿灰塵,急需清理,其中以客廳為積塵之最。家長可引導孩子通過觀察、比較,確認哪些家具髒了,知道為什麼要擦。父母也可以大聲討論要做的事,自然地引導孩子進入自己的角色。
“寶寶快來看一看,房間裏哪兒髒了?什麼該擦了?”通過提出問題,鼓勵孩子主動發現該做的事,引導孩子邁出“有所為”的第一步。可視孩子的年齡,進行引導,如歪頭看看、手指抹抹等。
還有就是交流信息,相互交換自己所搜集的情報:如桌子該擦了,因為有髒印兒了,櫃子該擦了,因為都能劃出道道了,茶幾該擦了……通過交流擴大兒童的關注範圍。
和兒子討論分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課:“媽媽一個人擦,得幹很長時間。我們一起動手,一會兒就幹完了。寶寶會擦嗎?你能擦哪兒?”
鼓勵孩子選擇一個適合他身體高度和應付能力的擦拭對象。引導孩子在選擇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和認識自己的能力。如果成人認為孩子的選擇不妥,最好不要簡單拒絕,在不構成安全隱患的前提下,給孩子留下選擇的空間,便是給了孩子主動發展的可能。
同時,還鍛煉了孩子“各司其職”的負責意識。因為每個家庭成員都要認真履行自己的承諾,擦拭自己分管的責任區。勞動的過程中,父母要以身作則,並注意運用語言及身體動作感染和鼓勵孩子做好、做完一件事,保持持久的愉快情緒。
工作完成後,家長要引導兒子關注自己和他人的勞動成果,分享合作的快樂。“看,爸爸真棒,把高高的臥室櫃擦得這麼亮。”媽媽也可以自我介紹:“電視櫃上的土真多,我用了兩塊抹布才擦幹淨。”
最後,當然就是肯定兒子的成績了:“快看,寶寶真了不起。原來這塊抹布是白白的,現在白抹布抓到了這麼多的塵土。”
我們的建議:
這類家務清潔工作不宜在任務太重的情況下讓孩子參與,以免孩子煩躁與產生反感,避免孩子對勞動產生負擔沉重的消極體驗。可視孩子的年齡,在參與清潔的活動中,做出有彈性的調整。如孩子認領很多任務,但實際又可能完不成,父母可以以遊戲的口吻介入協助:“我們來啦!我們幫你來啦!”在培養孩子責任意識的過程中,使孩子獲得親情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