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恩領著人來到碼頭,看到了觸目驚心的一幕!鄭家的船隊半數帶著被炮擊過的破損,有的桅杆都折斷了,才下船的鄭芝龍手臂受傷,用繃帶繞著木條固定著,然後用繃帶掛在胸前,不用想,手臂骨折了!
“鄭大人!”王承恩一看這情形,料想鄭芝龍率領的船隊絕對在海上打了一場慘烈的戰鬥。鄭芝龍見了王承恩,在自己胞弟鄭芝虎的攙扶下朝王承恩躬身行禮道:“王公公所托付之事,下官幸不辱命!”
“鄭大人有傷在身就不要跟我客套了,起來、快起來!”好話一句三冬暖,王承恩趕忙親自扶起鄭芝龍,讓鄭芝龍和鄭芝虎兩兄弟感動了老半天。
“王公公,下官悔不當初,沒聽信公公之言先對付劉香、鍾斌等人,這些人果然有是身有反骨,竟然聯合荷蘭長毛在日本海趁下官船隊返回時對下官等進行偷襲……”
“鄭大人有傷在身,先隨我回驛站休息,海上之事慢慢再說不遲。”王承恩親自攙扶過受傷的鄭芝龍,又讓鄭芝龍感動了老半天。一行人回到驛站,鄭芝虎口快,將如何被伏擊,被劉香欺騙,鄭家損失了十來條炮船才衝出包圍圈的遭遇都告訴了王承恩。
“荷蘭長毛的炮船,船堅炮利,雖數量不多,卻是以一擋十,我鄭家兒朗吃虧不小,好在保的布匹銀資不失!”鄭之虎最後歎了一口氣道。
1433年,鄭和在古裏病逝,王景弘將龐大的艦隊和鄭和頭發、靴帽帶回祖國。在盛夏的傍晚,遠洋船隊最後一次駛入太倉劉家灣,寶船將永遠停泊在那裏等著腐爛。皇帝詔令:“下西洋諸番國寶船悉令停止”、“各處修造下番海船悉令停止……”
從此中國將南中國海和印度洋的海權拱手相讓。明成祖雖有官方的下西洋之舉,但仍“禁民間海船”,嚴令“原有海船者 ,悉改為平頭船 ,所在有司 ,防其出入”。
嘉靖年間,明世宗下令:“不許製造雙桅以上大船,並將一切違禁大船,盡數毀之。”各沿海省地方政府也紛紛下達指令:“私造雙桅大船下海者,務必要一切捕獲治之,”“查海船但雙桅者,即捕之。”“沿海軍民,私與賊市,新鄰舍不舉者連坐”
鄭和下西洋時代的明朝擁有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遠洋艦隊,七次下西洋成了中國航海事業的絕唱!到了明朝中後期鄭和六、七千料,排水兩千多噸的巨形福船建造技術漸漸失傳。嘉靖後中國船隻多為五百料以下排水量三百噸以下的船隻,就算在鄭成功時期,中國戰船最大者排水量不過400噸,水軍的主要戰術仍是傳統的衝角戰、接舷戰,火器是輔助力量而已。
從十六世紀開始,與明朝日漸衰落的造船技術相比,歐洲主力戰艦開始出現上千噸位的大型戰艦,到了十七世紀,歐洲的戰艦精良程度是明朝遠遠比不了的。恒
1637年,荷蘭擁有了製造排水量高達1500噸、裝有100門大炮的三層甲板的戰艦“海上君主”號的能力。到1644年,荷蘭擁有1000多艘各類船隻作為戰艦保護商業順暢,1000多艘大型商船進行海上貿易,6000多艘小型商船用於捕魚業和內陸運輸業,並擁有8萬多名世界上最為優秀的水手。
1639年9月,西班牙艦隊在海軍上將奧奎多的率領下(旗艦是“聖地亞哥”號)出擊英國。這支艦隊的實力大約有70艘船,其中有12艘排水量超過了1000噸。
當時的英國“海上君王”號戰艦,該艦龍骨長39米,總長51米,寬14.7米、深23.17米,吃水6.8米,該船重1683噸,有4層甲板。該艦豎以3桅,在主桅和前桅上掛有皇冠帆。該艦裝備102-104門炮,在低甲板及主甲板上架30門炮,在上甲板上架26門炮。在首樓上有12門炮,半甲板上有14個炮門,還有10門船首炮及若幹尾炮。該艦隊有11隻錨,每隻錨重2噸。水兵800多人,最大的炮彈淨重60磅,一次齊射的炮彈重達一噸。 . j e+ F8 S5 Y; H& Y中華曆史網雖然西方海上強國的大炮巨艦越來越多,但是作為海上武力標準的主要艦船仍然是二層甲板、裝有50---80門火炮。裝有大炮的快速帆船也開始建造:,一般排水量約為4、500噸、裝有30--40門炮。這種船結構堅固,操作靈活、火力強大。同樣排水量的中國的最大戰船隻能安放2門大炮和若幹小炮,兩者火力根本無法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