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說得對。”文垣說道。他剛才提這個問題,是擔心南洋和印度的百姓手裏的錢都被大明搜刮走了,他們怎麼活?活不下去了會不會想要造反?但聽到父親的話想起來,南洋之民大多本就非常貧困,手裏的錢本就會被當地勳貴搜刮走,被大明商人賺走還能剩幾件衣服;而且南洋的氣候十分適合種地,手裏沒錢也餓不死,不會鋌而走險造反。
但他又想起一事,問道:“爹,蒸汽機現下雖然隻能用於抽水,但將來必定用處極廣。若是將來工場也用了蒸汽機,生產效率又有數倍提高,生產出來的貨物怎麼賣?印度與南洋畢竟人口有限,能夠購買的貨物有限。”
“文垣,印度與南洋的總人口還在中原之上,對貨物的需求極大,至少許多年內,即使用了蒸汽機,貨物也不至在印度與南洋賣不出去。至於多少年後遇到了這個問題,讓當時的皇帝與大臣、商人去琢磨吧。那時必定與現在十分不同,或許咱們十分頭疼之事,親眼見到那時情形的人能夠輕易想出法子。”允熥道。
允熥隻是不想解釋生產力增加所導致的一係列影響的問題,但被文垣理解為也想不出法子來。不過文垣自己也想不出辦法,隻能點點頭說道:“看來隻能寄希望於當時之朝野賢才了。”允熥聽到文垣的話心裏想笑,但還是忍住了。
他們這樣邊聊邊吃,吃的很慢,但過了一會兒也吃完了。文垣告別父親返回坤寧宮。他雖然將近成年,但熙瑤不願他去文華殿,就以尚未成婚為借口仍住在坤寧宮;允熥也想著這樣與兒子說話的時候還多些也沒有反對。允熥自己今晚則是前往妙錦的宮殿休息。不僅是今天輪到妙錦,他還有話要和文堃說。
第二日一早,李泰元、李孝行父子返回蘇州,而且不顧顛簸騎快馬返回,要趕在聖旨抵達蘇州前趕回去。他們倒是不在意家族中會有人被處置,畢竟在民變後家族內就已經議論過了,許多人都認為朝廷會抓幾個人平民憤,犧牲的人家族內都預備好了,若是被判處死罪父母族內養一輩子,兒女族內養著將來保證有好前程;若是流放,父母兒女仍然將養著,本人也給在流放地打拚的本錢。他們趕回去,是要盡快安排應對太子至蘇州之事。早商量一日就能早安排一日,早安排一日就會有一日的好處,至少沒有壞處;而且他有預感,太子殿下這次前來蘇州必定不僅僅是處置民變,陛下必定還交代了其他差事,更要回去商議。所以必須盡快返回蘇州。
消息傳到蘇州,也是一片驚訝之聲。湯宗見朝廷的處置與他不同,馬上寫折子請辭,但被允熥駁回。湯宗沒有寫第二封請辭的奏折,但心裏打定主意此事了結後再次請辭。蘇州府的其他官員心裏也惴惴不安。
工匠們對處置不太滿意,因為領頭之人要被判處死罪,他們還要賠錢。不過暫時沒有人鬧事,大家都打算等太子殿下來後在下榻的行宮門前喊冤。
工場主們也心裏忐忑。他們和李家父子想的一樣,太子殿下此來必定不僅是處置民變,還有其他差事,都在絞盡腦汁的琢磨。
不過這些暫時與允熥無關,也不被朝廷百官所注意。這幾日朝廷上下最要緊的,就是皇七子戊王殿下的婚禮了。
早在婚禮開始前幾日宮廷內外就已經忙碌起來,熙瑤、李莎兒和文坻本人都忙得腳不沾地;敏兒、文珥和文珞也時常去探望利奧諾爾,叮囑她不能錯誤的婚禮細節,也很忙碌。
到了二月初一成婚那一日,文坻前往親迎,將利奧諾爾迎到剛剛裝修好的王爺府邸,行過合巹禮後又趕往皇宮拜見父皇、母後與母妃、太子與太子妃。拜見太子時因為尚無太子妃,弄得引導官很傷腦筋,不得不從前代的皇子成婚禮儀中找尋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