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9章 工業時代——文垣的爭論與差事(2 / 3)

“當然會有人想要開設工場,但沒那麼容易。”允熥繼續笑著說道:“印度與南洋諸國做生意的環境豈能與大明相提並論?不是當地的高門大戶,想要開設工場不知有多少人會上門來打秋風,成本比大明的商戶高得多;若是高門大戶,家家皆有數萬畝良田,為何不每日吟詩作對、風花雪月,偏要開設工場掙辛苦錢?所以,大明的綢緞布匹不必擔心在印度與南洋諸國賣不出去。”

“若是南洋諸國,與印度南部的幾個番國不願金銀都被大明商人賺去了,提高關稅怎麼辦?”文垣又問道。

聽到這個問題,允熥的笑容更加和煦了。“大明水師之戰艦數量比所有南洋和印度番國的戰艦總數還要多,提高關稅,就是給大明水師的將領,尤其是南洋水師的將領送功勞。”

“就因為要讓商人販賣貨物,派出水師攻打這些國家?”文垣吃驚的看向父親。

“文垣,你以為,為父在南洋設立許多藩國,又派兵占領大半個印度,是為了當地的百姓好?”允熥認真的同兒子說道:“大明百姓這麼多朝廷都顧不過來,隻能讓他們去藩國開荒,為父豈會在意番國百姓?為父分封藩國、出兵印度的目的,除將宗室王爺都遣出去、以防在中原威脅皇位之外,就是為了大明朝廷穩固。而為了大明朝廷穩固,就必須讓中原百姓的日子過得好不造反;為了讓中原百姓日子過得好,就隻能剝削其他人了。”

“剝削,顧名思義,乃是剝奪削減之意;在為父這裏,就是用劫掠之外但並不十分合理的手段,得到旁人之資財。大明人口這樣多,想要人人都過上富裕的生活,不剝削其他百姓怎麼能成?”

“自然,也不能太過直白的剝削,不然必定惹得當地高門大戶與百姓不滿。最合適的剝削手段,就是通過出售比印度和南洋諸國更加便宜的貨物,打壓當地的工商,獲得財富。所以必定不能允許這些地方用任何手段限製大明的貨物進入,哪怕要出兵攻打。不過若真的出兵,也不會以他們提高關稅為名,而是以其他理由。想要出兵借口總是能夠找到的,隻要戰後不占這一國土地,番國就不會懷疑大明出兵不是為了維護秩序。”允熥道。

“父親,有些地方已經被大明所占,其百姓也向朝廷繳納稅賦,也應當算作大明百姓。”文垣忍不住又道。

允熥搖了搖頭。文垣這話不能說幼稚,隻能說仍是傳統封建國家統治者的想法。但是,“南洋之民也就罷了,印度之民你也見過,與中原百姓的長相截然不同,若是將他們等同於中原百姓,恐怕朝野上下絕大多數人都會反對。”

“可是,……”文垣又想說什麼,但被允熥打斷:“文垣,大明的都城在中原,幾乎所有官員、所有將士都是中原長相,咱們朱家也是中原人長相;況且印度人造反還可調中原衛所鎮壓,中原百姓造反,如何鎮壓?所以隻能偏向於中原子民,而不能一碗水端平或偏向印度人。”

“哎。”文垣歎了口氣。他雖然具有了統治者思維,但仍然做不到像父親這樣冷酷的將一部分子民打入另冊,雖然這些人與他長得差別較大。

他也沒有舉出蒙古人這樣做百年後被趕出中原的例子:當時漢人可比蒙古人多數十倍,而且久居中原的蒙古人已經被養酥了骨頭馬都上不去了;現下中原漢人還是略多於印度人的,而且隻是通過販賣便宜貨物稍稍剝削一點兒,攤到每個漢人百姓上也沒多少錢,不會將漢人都養成大爺,鎮壓印度人造反不會有問題。

“那遷居印度和南洋藩國或番國的漢人,應當如何對待?像對待印度人或南洋土人一樣麼?”文垣又問道。

“這自然不能。”在允熥的構想中,因為印度人太多、埃及又太遠,印度與埃及的漢人都會變成類似八旗子弟的樣子,做官有優待、為將升得快、行商擁特權、開廠減免稅,隻是沒有‘旗餉’保底,以防將他們都養成什麼都不會幹隻知道吃旗餉混日子的大爺;印度人也會一直被壓迫,處在中下層。當然,高種姓的婆羅門仍然會是社會上層,和漢人一起剝削其他種姓的印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