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2章 孩子—教育二(2 / 2)

“如此後果,或許並不是要複仇那人的想法,但卻導致如此後果。而且,此人必須為此承擔罪責,受到律法懲治,並不因他本來並沒有釀成釀成火災之想法,就放過他。”

“那麼,反過來,父親出兵征伐印度,雖然隻是想要掠奪印度的財富、分封藩王,但其後果,卻使得兵災過後當地的百姓生活得更好。”

“所以,父親如何想並不要緊,要緊的是父親如何做的,而且在達到目的時,又導致了怎樣的其他結果。如果這些結果是好事,那父親做的就是對的。周代加封諸侯於國外,教化蠻夷時,武王和周公所想的未必就是教化蠻夷,也多半是從蠻夷手中搶奪財貨,鞏固國家。但最後蠻夷得到教化,不再過汝牙允血的日子。”

“這也是為何先賢要說‘論跡不論心’的緣故。並非僅僅是因為‘論心千古無完人’,而是即使本心並不如何仁義之人,其做法也未必是錯的。”

“兒子受教了。”文垣行禮道。允熥的話確實很有道理,值得他認真琢磨。

但令他沒想到的是,允熥的教導並未就此結束。“文垣,你是皇太子,你將來要繼承大明,繼承父親的位子。所以你琢磨事情,不能按照你的那些先生教導你的想法,即使他們完全出於公心沒有私心。也不論是文官,還是武將。”

“皇帝,是全天下獨一無二的位置,即使是那些就封的藩王也與你不同。藩王闖了禍出了差錯,還能向朝廷求救,向其他藩王求援;皇帝出了差錯,能找誰求援,誰又能幫得了忙?”

“作為臣子,或後世人,當然能夠批判某位皇帝做某件事居心不良,即使這件事最後起到了好作用。但對於皇帝來說,卻不能這樣想。你要看到,這件事對國家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對百姓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從這個高度,而不是從臣下的高度。”

“是,父親。”文垣楞了一下,更加嚴肅地行了一禮,答應道。

“回去後好好想想父親的話。但也不要因思量此事而休息的太晚。”允熥點點頭。

“是,父親,兒子告退。”文垣又躬身行禮,轉身退下。

允熥又看了一會兒他的背影,一直到隱藏於黑暗中,微微歎了口氣,之後對文垚說道:“文垚,你過來,與父親一起去你母妃哪裏。父親有一件對你極為重要之事要說。你母妃也知曉。”

“對兒子極為重要之事?敢問父親,是何事?”文垚不由得問道。

“你的終身大事。不僅僅是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