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1章 孩子—解惑(2 / 2)

文垣臉上露出不忍的神色。所謂不留後患,估計孟加拉的軍隊大多數都會被消滅,少數被俘可能也是送到其他番國、被迫背井離鄉。他雖然知道這是必然之事,也明白這對大明之後分封的藩王統轄當地有好處,可還是覺得太殘酷了些。但,他也什麼都沒說。

其他人都沒有文垣的心思,隻是聚精會神的聽著允熥的話。“命名世界各地,此事父親就不多說了;修建克拉地峽運河,此事可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就如同隋唐時大運河一般。當然,克拉地峽運河遠遠不及隋唐時大運河用處大,耗費也少。”

“朝廷向錢莊借錢之事,勢在必行,你們現在當然不能理解其中的意義,但將來,你們會明白的。”現代財政體係的用處對他們是解釋不清的,他隻能利用自己身為皇帝的權威強行推廣了。

“文圻所說之事,也有道理。不過征伐印度父親不急於一時,印度這麼大也不是二三年能夠奪取的。父親計劃利用五年基本平定印度北部、西部與東部,再用五年平定南部,同時徹底降服當地的世家大族;每次也不會同時攻打許多番國,所以出兵太多用處也不大。”

“父親,若是拖延如此日久,於軍心不利。”文垚又道。大軍長期駐紮在外,對軍隊可不是個好事。將士們會起思鄉之情的。唐代府兵製敗壞的起因就是隨著唐帝國的領土越來越大,征召的府兵作戰範圍越來越遠,而且至少要在一個方向的大戰徹底結束後才能回家,算上來回的路程,往往七八年、甚至十多年過去了,又有戰死的可能,所以後來許多人寧願自殘也不願意服役,導致府兵製敗壞,不得不改為募兵製。現在大明的衛所實際上就是一種小範圍的府兵製,當然存在同樣的問題。

“首先,父親會盡量征召願意全家遷居印度的將士出征,將會被分封到印度的藩王所統領之兵大多會是這樣的將士;其次,朕會采用輪換製。”

“輪換製?”文圻下意識重複道。

“輪換製。”允熥解釋道:“既是在征戰時,當一場戰役結束後,將參與此戰的部分將士撤回中原,換另外衛所的將士參戰。下一次戰役結束後,將上次戰役並未輪換的衛所將士撤回中原,換另外的將士參戰,周而複始。大明兵多,每次又隻有五六萬人馬,即使征戰十年,也足以保證每個衛所之將士隻參戰一次。如此一來,即可解決將士駐紮在外時候太長之問題。”

“可是這樣一來,反複來回運送將士,花費的路費太多了。”文坤道。作為一個‘其他’妃嬪生的孩子,他母妃宮裏的條件比在場的另外五個兄弟都差,對於缺少錢花理解的也最深。

“一路海運,花費的運費還不算多,朝廷承受得起。”允熥說道。

“可若是將士無法走海路返回,那……”文圻這話還未說完,就聽允熥說道:“若是深入內陸之地,當然無**換了。”有軌馬車畢竟不是火車,運力也遠遠比不上火車。在用蒸汽機做動力的船剛開始出現的時候,速度還不如風帆船快,運力也沒有明顯提高,隻是勝在持久,對環境的要求低;可火車出現後,從前的一切陸地運輸方式都很快被淘汰了。除非發展出火車,不然內陸用兵仍然不能采用輪換製。

解釋清楚了這個問題,允熥又掃視了自己的這六個孩子一圈,問他們可有其他問題。文垚等人當然有其他問題,比如到底為什麼一定要向錢莊借錢。但允熥擺明了不願意回答,他們也沒法問;現在又隻是在籌備攻伐印度,而不是已經開始,文垚、文圻又問了幾個小問題,就沒什麼可問得了。

這時已經到了酉時中,允熥吩咐小宦官傳膳,在乾清宮同幾個兒子用了膳,讓他們回去。今晚允熥要去明妃抱琴的承乾宮,所以除文垚之外的其他五個兒子紛紛行禮後就要離去。可此時允熥忽然又想起什麼,對文垣說道:“文垣,你留一下,父親有話同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