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0章 印度攻略——軍費(2 / 3)

“不過,這些番國若說好對付,也確實好對付。印度北部諸番國國君都來自天方,本就與印度當地的巨室大戶不合,大明要是能拉攏了當地的大戶,就能變客為主,作戰就容易多了。”允熥說了說印度北方番國的戰鬥力,順帶介紹了一番當地的情形。

“陛下,臣仍不知如何判斷。”但聽了這些,練子寧仍然不能預估軍費。

“就假做他們的戰鬥力為當年安南國的一半,若是能擊破敵軍,可得到的戰利品極多;可找到巨室大戶協助。”允熥隻能這樣說道。

“若是如此,”練子寧現場算了算,最後說道:“陛下,臣計算得知,不夠。”

“差多少?”

“大約,差三五百萬貫錢。”練子寧也給不出準確的數字,隻能給個區間。

“蕭湧,錢莊總行會,能否支出這麼多錢?”允熥忽然問起了蕭湧。

“陛下,五百萬貫,各省的錢莊算在一起,若是奉獻給朝廷這麼多錢,應當足夠;但他們賬上的錢也會非常緊張,若是哪地發生了意外,商戶爭相取錢,恐怕會有許多錢莊倒閉。”蕭湧為難的說道。

他和他父親蕭卓早在允熥設立錢莊總行會的時候,就猜到將來朝廷會向他們要錢,蕭湧父子也早有心裏準備;但一次要這麼多錢,還是出乎他們的預料。蕭湧當然知道如武當、少林等大派開設的錢莊肯定還有隱藏的資本,但五百萬貫也足以將錢莊總行會的血抽取七八成了。萬一遇到風吹草動,就是大規模的倒閉潮。把錢莊總行會當做自己家在朝中立足的資本的蕭湧當然不願意。

“奉獻?”允熥道:“蕭湧你想錯了,朕並非要他們奉獻,而是以朝廷的名義,向他們借錢。”

“借錢?”

“就是借錢。比如說,朝廷從各錢莊借一百萬貫,為期一年,月息三厘,到期後朝廷歸還錢莊一百三十六萬貫。有借有還,並非是強要他們奉獻。”允熥笑道。

“這?”蕭湧一時間不知說什麼好。雖然已經有過南洋的藩國向廣東的錢莊借錢之事,但藩國畢竟和朝廷不同,以朝廷的名義借錢,太驚世駭俗了。

而且錢莊未必願意借。誰知道到期時朝廷會不會守信?萬一找借口不還了,豈不是雞飛蛋打?還不如直接奉獻給朝廷,還能落個好名聲。當然,他們也不願意‘奉獻’,隻是兩害相權取其輕而已。

允熥聽了蕭湧磕磕巴巴的解釋,心中感覺非常怪異:‘大多數錢莊,很可能寧願奉獻,也不借錢給朝廷?好奇怪的事情,好詭異的邏輯。但,在華夏,這又確實是很可能的。把錢奉獻給朝廷,朝廷或許會給與嘉獎,給個官銜,甚至一個小小的世襲的爵位;借錢給朝廷,不僅可能收不回來,皇帝和在朝官員也未必會感激,若是不還錢,什麼也落不下。曆史上滿清前中期,包括明代,都發生過類似的事情。’

“你放心,回去告訴各個錢莊的東家,朝廷到時候一定會還錢,絕不會賴賬。”允熥說道。

“當然,五百萬貫確實有點兒多,就五十萬貫,而且由各個錢莊分攤。”他又道。

允熥一定要從錢莊借錢,一定要建立起現代化的財政體係。如果一直維持過去那種收稅—支出—結餘—備用的模式,這意味著國家抵抗危機的能力極差,一旦遇到連續數年戰爭和自然災害,很可能財政崩潰。而財政崩潰後政府的應對模式,要麼是加稅,要麼是抄家。加稅,最後增加的稅賦必定落在沒有官員勢力的百姓身上,自耕農和小地主全麵破產,造成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國家完蛋;若是抄家,倒是有可能支撐下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就是靠抄家得到的軍費,麵對波及九省的川陝白蓮教起義,滿清也是抄了老西兒們的家給將士開餉。但這種極度不尊重私有產權的行為必定會導致商人淪為官員的附庸,錢淪為官僚資本,對國家的害處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