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在整個大明南方,允熥已經先後冊封了六位藩王,其中南洋周圍五個,另外一個是封在大理以西的岷王。雖然這些藩王得到封地看起來都是名正言順,但畢竟已經惹得大明周邊的番國驚疑不定,害怕自己的國家也變成大明的下一個目標,對大明的進貢是越來越勤了,但對於大明的提防也越來越重了,積極從大明引進先進的軍事技術與製度,增加對軍隊的重視,防止自己看起來很容易攻打從而變成下一個目標。畢竟從前與周圍的國家打仗風險總是可控的,亡國也不會是一朝一夕之事;但被大明選中作為目標,亡國可就在旦夕之間。允熥多次對番國使者說大明絕不會攻打對大明恭順且並未違背禮儀的國家,好不容易忽悠住了幾個國家,可這時朱高煦忽然來這一手,他要是答應了,可就前功盡棄了。為了維持禮儀的地位,他隻能駁回朱高煦與曹徹的奏折。
當然,允熥還有別的考量。開拓南洋,最主要的目標是什麼?一是給大明百姓尋找一個遷徙的地方,緩解未來必定發生的國內人口壓力,二是促進商業發展,促使財富向大明聚集,為量變引起質變做積累。給藩王們找一個封地隻是次要目標,反正已經發現了漢洲大陸,所有藩王可以通通扔過去。
而達到這兩點主要目標,未必一定要分封藩王。因為漢人比南洋各族人民都更勤勞,也不會有人控訴‘工作都被中國人搶走了’,所以各國對漢人移民都來者不拒,許多國家的漢人數目與比例都不低,是所在國僅次於國君出身的主體民族的第二大民族;反而這幾年由於大明陸續在南洋加封藩王,各國對漢人提高了警惕,迫害是不敢的,但限製、排擠漢人是有的,尤其商人做買賣受到的限製較多,財富向大明聚集的速度減緩。而且各番國做的都合理合法,誰也挑不出什麼毛病。當手段已經影響最終目的的時候,就應該變化手段了。
第三,則是出於對爪哇島這個地方的考量。爪哇島是南洋最富庶的島嶼,也是人口最多島嶼,島上宗教勢力很大,世家大族的勢力也很大,別看朱高煦好像很容易就覆滅了滿者伯夷國,但寺廟與世族真的聯合起來反對統治者,僅憑朱高煦這點實力是鎮壓不下去的,更不必說剛剛就封的藩王,現在他們之所以沒有輕舉妄動,隻是在觀察大明下一步的舉動,想要穩當的統治,就必須維護他們的利益,尤其是宗教勢力的利益。
但問題在於,此時爪哇島上第一大宗教勢力是婆羅門教,第二大勢力是天方教。婆羅門教對允熥來說屬於可以合作,但絕對不能倚靠,更不能真得信了的宗教,天方教則是必須除之而後快的。如果分封過去的藩王聽從允熥的命令,則統治不可能穩當;如果為了統治穩當維護這兩個宗教的利益甚至信奉,那,那結果更壞!
其四,就是允熥的私仇了。允熥對於當初的巫蠱案一直耿耿於懷,對於所有參與此事的人都想處死,尤其施展巫術之人來自天方教,就更要殺。可如果加封一個藩王至爪哇島,假設他政治手腕非常高超,聯合婆羅門教穩固了統治,未必會對天方教徒下殺手,畢竟每個統治者都認為人力資源是寶貴的資源,不會隨意浪費,自己當初鏟除天方教徒也是秘密行事,分封的藩王很可能由於認識不到天方教徒的危害,也對於給允熥報私仇沒什麼動力,隻是重重的處置他們,而不斬草除根,他們就還有春風吹又生的可能。為了報私仇,為了鏟除天方教,至少暫時也不能加封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