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1章 張家議論(2 / 3)

“而且各寺廟、道觀也確實有教化人心之功效。在中原與越藩還不明顯,但在南洋各藩國用處不小。”

“鼓勵工商當然對朝廷也有好處。首先當然是稅收。工商業發達就能多收稅,之前對安南、對帖木兒汗國的兩仗若不是兩個市舶司的關稅與官府多收的商稅,未必能不對農戶加稅而撐下來。”

“而且商人多了大軍出征的開銷也少。大軍出征,需要的糧草不計其數,掌管糧草的官員從來都沒有老老實實不貪的,最後開銷的錢糧總比大軍需用的要多。李大人向陛下請求準許隨軍商人後,許多東西都可以向隨軍商人采買,省去了這一路的耗費,朝廷節約了一筆錢。”

“之後打下敵軍的城池,城中掠獲的東西也能很快變賣給商人,而不是像從前那樣隻能丟棄。變賣虜獲得到的錢財又能賞賜給立功的將士,這樣朝廷又省了一筆賞賜的錢。”

“所以鼓勵工商對朝廷有好處。”

“罷了,我說不過你。”張玉發現自己已經說不過張輔了,而且他下意識把張輔當做了和自己等同的人,也不會動用古代做家長的特權去打壓他們,所以決定轉移話題,不說這個了。

“文弼,你總算求得陛下答應,讓我們從越藩回到中原了,這真是太好了。我都是一把老骨頭了,咱們帶兵打仗的人也不在意這把骨頭埋在哪裏,就死在越藩也沒什麼。”

“可你能讓你的兩個弟弟返回中原這真的是太好了。你的兩個弟弟還年輕,可不能像我一樣老死在那種地方。”

“兒子豈會置爹與兩個弟弟於不顧!”張輔馬上說道:“即使是朝廷,也是提倡孝道的,陛下雖然批判了一些假孝道,但仍然對孝順之人大加讚歎。若是讓爹爹終老於安南,兒子絕對於心不安!”

“隻是咱們家的那些族人是救不回來了。陛下心裏對於當年的叛亂仍然十分在意,對於曾參與叛亂之人都有些痛恨,不願輕易赦免。伊吾之戰結束兒子加封瓜州伯後,兒子就向陛下請求赦免爹爹的罪過,但陛下過了一年多才答應。那些族人是定然救不會來的。”

“罷了,族人救不會來就救不會來吧。”張玉歎道:“畢竟是謀反大罪,陛下沒有將我們全部處死已經是寬宏大量了。”

“而且,”他又說道:“留在越藩對族人來說也未必是壞事。越王殿下雖然對漢人與安南人盡量一視同仁,但因不少安南人對殿下統治安南不太願意,常有零零散散的反對之事,使得殿下十分重視軍隊,尤其是由中原來的漢人或安置在安南的壯家人、苗人組成的衛所。”

“這些軍隊既然是由漢人組成,自然就偏向漢人;再加上許多地方官不論漢人、安南人都更加在意漢人,所以漢人在越藩的地位還是高於安南人的。當然,這隻是平頭百姓與平頭百姓相比,安南人的世家大族自然不在其列。”

“族人留在越藩,沒人會在意他們罪人的身份,而且地位還比當地的安南人要高;若是回了中原,大家都會記起他們的罪人身份,活的也未必比得上在越藩。就說之前在廣西的時候,你的兩個弟弟都說不上媳婦,還是到了安南娶得媳婦,還是當地精通漢話的糧戶家的女兒。”

“而且越藩因為有安南人反抗,周圍還有許多番國,而且這些番國的兵也不能打,所以當兵立功的機會也多卻又不危險,將來未必不能升為將領。所以他們留在越藩也不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