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一會兒允熥才說道:“朕曾大略了解過朝廷現下的鑄炮之法,與你所言的差不多,大約一樣。過後你與工部官員討論可有改進之處。”
之後允熥隨意問了問他對運用火器的見解。劉明詔當時舉薦黎澄到上直衛羽林左衛為官,除了說他擅長打造火器,也因為他對運用火器打仗也有獨到之處,所以允熥照例問一問。不過允熥並不覺得黎澄真的能有什麼見解。
但是黎澄給了允熥驚喜。“陛下,臣以為,大炮還罷了,使用方法與許多年前使用投石車的法子差別不大,盡可沿用;但火銃卻不可視作一種更為簡單的弩。”
“手弩的射程不及火銃,非得用起來十分複雜的腳踏弩才比火銃射的更遠;但手弩比火銃要打的更準,火銃的彈丸飛出去以後根本不知道它會落在哪裏。”
“所以使用火銃的法子就不能與手弩類同。使用火銃,必須讓將士排成整齊的隊列,擠得滿滿當當麵對敵軍向前走著,一直走到火銃的射程之內時停下腳步,由將領依靠鑼鼓發號施令,同時對敵軍發射彈丸,隻有如此才能讓火銃有用武之地。”
“即使麵對敵軍步兵、弓兵來攻也是一樣,絕不能在敵軍達到火銃射程內之前發射彈丸,違者定要重處,待敵軍走進火銃射程內後才能發射彈丸。麵對火銃齊射,天下少有軍隊能夠繼續衝鋒,必然潰退,此時出動騎兵追擊定可大獲全勝。”
“若是麵對騎兵,因火銃裝填甚慢,一輪齊射後來不及裝填第二輪敵軍就會衝到陣前,所以必須與槍兵或者長矛兵配合運用,編為方陣。草民雖然未曾用過,但也大略擬定了一種方陣。”說著,他描述了一番自己構想中的方陣,還要了一張紙畫了起來。
允熥越聽越是驚喜。這不就是曆史上扶菻人采用的長槍兵與火槍兵組成的方陣的一種麼?還有之前所說的列隊,不就是排隊槍斃麼?
他頓時對黎澄另眼相看起來。後麵的方陣也就罷了,自古以來以步對騎不管有用沒用都使用各種各樣的方陣,但前麵的排隊槍斃可算得上是一種發明。
同時允熥心中也有些疑惑:黎澄如果這麼有本事,在曆史上應該會很著名才是,為何自己從未聽說過此人?
他所不知道的是,黎澄曆史上在被大明俘虜後同樣因為擅長打造火器被朱棣所重用,後來當官一直當到工部尚書。但是在明史上卻並無他的傳記,在明實錄上也甚少對他的記載,所以名聲不顯。
黎澄繼續說道:“隻是若讓火銃兵如此列隊迎敵或與槍兵結成大陣,對將士們的訓練也必須更為嚴格。火銃兵列隊迎敵必須訓練的他們在行進時麵對敵軍的弓弩、投石甚或炮彈絲毫不膽怯,隊列整齊甚至步伐都不能亂,有人若是被敵軍打死後排的人須得上前補上,直到走進火銃射程內依照將領的命令發射彈丸。”
“若是組成方陣要求會寬鬆一些,但也必須勤加訓練,使得將士們在陣型轉換的時候既快又準,不至因敵軍騎兵前來而亂了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