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章 還是瓊州(2 / 3)

“其二,普通農戶遷徙,自然是從土地貧瘠之地遷往土地肥沃之地,瓊州府雖然種糧容易,但仍舊不比廣州府周圍土地肥沃,況且廣州為廣東省的省治所在,又十分富庶,所以百姓若是遷徙大多遷往廣州,而非瓊州;”

“其三,瓊州隔海峽與大陸分離,農戶一輩子種地,聽聞前來瓊州還需過海,恐怕腿肚子就打顫,就不願意過來了,寧願留在對麵的雷州府。”

“其四,是道路不便。瓊州島麵積雖大,但多山,全島過六成的地方是山地,除北部瓊州府城附近外,其餘地方百姓、田地均在沿海,除安定縣之外的各縣縣城也都在海邊,全島僅有一條環島官道,即使朝廷的驛站也都設在沿海,無法進入內陸。”

“他們不能走海路麼?”允熥插嘴道。按說瓊州這樣的島嶼最方便的道路應該是海路才對,這個年代又沒有火車,海路運輸速度也未必比陸路要慢多少。

“陛下,走海路要有船,但船建造不易,碼頭興建也十分不易。本地之前並無能造大船的工匠,一般的小船在南海的風浪下極易傾覆難以出海隻能使用大船,況且港口也少,百姓想走海路不易。”李序良解釋道。

他見允熥沒有再問問題,繼續說道:“其五,就是當地的蠻夷了。瓊州多山,山中多蠻夷,當地的黎人在山林茂密之地生活,生性野蠻,時不時就出山襲擾附近的百姓;當地的許多山蔓延至海邊,離著縣城亦是不遠,百姓除了入城根本無從躲避。前元時官府也曾多次組織士兵進山清剿,但山高林密,隻能抓住幾個不長眼黎人難以竟全功,最後隻能作罷。”

“先帝平定瓊州後為此專門設立的鎮黎千戶所,把守出山的各條要道,才使得百姓免於黎人襲擾之苦。”

其實最後這段李序良話說的很具有偏向性。原本整個瓊州島就是黎人的地方,漢人才是外來侵略者,從黎人的角度來講,他們襲擾漢人天經地義。但李序良是大明的官,自己也是漢人,當然要站在大明和漢人的角度看問題;允熥身為大明的皇帝,自然也是如此。

‘蠻夷是個問題。’允熥心想:‘雖然廣東省瑤人、黎人等蠻夷眾多,但都在遠離城池之處,可瓊州這裏的蠻夷都快到大明官府的眼皮子底下了,確實不好處置。’

‘前麵四個問題也不好解決,讓百姓自由遷徙到這裏恐怕確實不太容易,但朕要是真的想解決當然可以解決,由官府強行向這裏遷徙百姓,興建更多的船塢、碼頭,就可以。’

‘但現在大明人口太少,需要人口的地方又太多,強行向這裏遷徙人口是否劃算?’允熥又想到。現在大明需要同時向西北、東北、西南、南洋等多個方向,好多地方遷徙人口,現在每年至少有幾十萬人自願或不自願的前往上述這些地方定居。

若要開發瓊州,起碼要遷徙幾十萬人過來,雖然不會一年遷入這裏這麼多人,但一年至少要遷入幾萬人。他若是能每年再擠出幾萬人,幹嘛一定要放到這裏?

允熥此時對於開發瓊州已經有些打退堂鼓了:將幾萬百姓用在這裏產生的價值未必就比遷徙到其他地方要高;但又覺得海南的地理位置這麼好,資源也很豐富,若是不開發一下總覺得不好。

若要等以後,那估計要過很多年了,自己有生之年未必會有空閑;等到自己去世後,誰還知道瓊州是個好地方?更加不會開發,估計得等到幾百年後旅遊業大發展,或者石祿鐵礦被發現得到開采才有可能發展。

他糾結了片刻,心中暗想:‘再問問這裏其它的情形吧,若是還有其他限製發展的緣故,就暫緩瓊州的開發。’

他於是又和李序良說起了當地的情形。“李愛卿,當地的百姓生活可算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