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以真意求,刀圭難縷晰,十月抱元胎,九年加麵壁。
換鼎複生孫,騎龍起霹靂,天地壞有時,仙翁壽無極。”
“從這首詞可以看出,張真人最早年過三旬才開始修道,曾經有過孩子、妻子。所以世上應該有張真人的後裔,陛下不如尋訪出來,獎賞於那人。”
允熥之前還不知道張三豐曾經做過這麼一首詞敘述自己的一生,聽過之後頓時對他不怎麼喜歡:竟然將自己的老婆孩子都棄之不顧,就為了尋覓那一絲縹緲的仙緣。隻要是一個接受過現代教育的人恐怕都很難接受張三豐這樣的行為。
但這在這個時代不能說十分常見,但也不是完全見不到的事情。若張三豐最後尋覓仙緣失敗,大家或許會對他嘲諷;但他成功了,大家隻會讚頌。
允熥想了想,接受了李莎兒的意見,說道:“既然如此,朕就命令張三豐老家的錦衣衛探訪一下,等探訪到了他的後人接到京城,熙怡你出麵獎賞。”
“不過感謝還是要對本人。等吃完了飯,你隨著朕去感謝一下張真人。”
等用過了飯、感謝過張三豐,允熥將熙怡送回她自己的寢殿休息,自己則來到前院的外書房,接見一個信使。
這個信使來自廣西,是正在指揮大軍進攻安南的張溫等人派來的。允熥在廣州已經因為這兩個大案耽誤了很長時間,現在終於基本解決了這兩個大案,也是時候開始重新關心已經正式開始的對安南的戰爭了。
十多日前允熥下達命令開始攻打安南,兩日後張溫接到旨意,傳令駐守在邊界上的軍隊同安南交戰。因為出動的兵不多,沒能打下安南邊關的幾個重要城池,還讓安南人吹噓了好幾天所謂的‘大捷’。
張溫當然不知道安南人僅僅挫敗了大明陸師幾次試探性進攻就吹噓成了大捷,不過即使知道了他的部署也不會有絲毫變化。他在接到允熥的旨意後除了命令邊界士兵進攻安南的城池外,還親自帶著近二十萬大軍趕往邊界。
張溫估摸著經過五日的行軍全軍就可以趕到邊界,再修整兩日就可以發動對安南人的進攻。
若是年輕的將領自然這一切都是自己決定,反正陛下已經下達了出兵的命令無需再請示;但張溫年紀大了,追求穩妥,在出發前又給允熥上折子,讓他批準大軍進攻安南並且挑選一個黃道吉日。當然,張溫這樣做並不會誤事,他已經將時間差都算好了。
允熥大概聽傳令之人說過這些事情後,不由得感歎薑還是老的辣,做事不僅穩妥還不耽誤事,需要自己多多學習。
允熥看過奏折後,在奏折上批答:‘朕已知曉此事。待大軍行進至邊關後,讓士兵休整一兩日出兵越過邊境進攻。之後大軍行進、打仗之事勿許再報朕,張將軍決斷即可。’
允熥批答完畢,將奏折又遞給這個傳令兵。傳令兵接過奏折,行了一禮就要退下。
允熥忽然想到什麼,又叫住他問道:“靖江王現在軍中可還安穩?”
“陛下,靖江王殿下十分勤勉好學,每日追問張將軍排兵布陣之事,大家都讚頌殿下呢。”傳令兵說道。
可是允熥卻從他的表情看出事情未必如此。他的表情所表達的情感,和他所說的話應有的情緒完全不同。
‘莫非靖江王現在就想要從張溫手裏奪下兵權,隻是因為張溫的威望很高所以不成?而張溫因為靖江王是宗室,將來又多半是安南國君,所以不肯得罪他不讓這個傳令兵告訴朕?’允熥猜測到。
他揮揮手讓這個傳令兵退下了;但在他退下後卻馬上吩咐道:“去把廣東錦衣衛主事範明叫來。”
等範明前來,允熥對他說道:“你馬上向廣西的錦衣衛傳朕的命令:暗地裏探查靖江王的動向,但務必不能被他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