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這個問題一出口,在場本來想出言反駁的人就沒話說了。商鞅實行變法之後秦國國力暴漲滅亡東方六國是儒家所不能解釋的,隻是曆代君王都以儒家做門麵,不允許挑刺而已。
過了許久,楊子榮炸著膽子說道:“陛下,那陛下以為秦國亡國的原因是什麼?”
楊子榮知道允熥每次推翻一個觀點時都會推出自己的新觀點,所以才敢說話。
他此言一出,大家的目光又都聚集在了允熥身上。剛才在允熥問出那個問題之後,很多人可都低頭喃喃自語。
允熥其實心中在暗自感激楊子榮說出這句話。要是沒有楊子榮的話,他自說自話可有些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嫌疑。
他說道:“朕以為,秦國之所以亡國,一是濫用民力,二是選官不當,三是所托不當,並非是嚴刑峻法。”
“在秦國滅東方六國之前,秦國原本是西垂的一個小國,即使國力不斷增加,到了滅六國之前才占據了天下四分之一的地盤,三分之一的人口。”
“但是始皇隻用了不到十年就滅了六國,這樣從前懂得秦國之製的官吏人數太少,導致很多派往東方六國的官員並不理解秦國的施政,導致秦國的施政到了底下變了樣子,引起變亂。這是選官不當。”
“至於濫用民力朕不必多說,曆朝曆代多有總結。隻不過朕有一點要說明,秦國所謂的濫用民力還有一點是讓內地的百姓戍邊。在秦國時候,因為秦國國家小,所以內地的百姓可以按時達到邊關;但是在秦國一統天下之後,所定下的時間就不足了,導致百姓疲敝。”
“其三所托不當也不必多說。太史公認為漢武有亡秦之過而無亡秦之果的緣故就是所托得人,為漢昭帝選了合適的托孤重臣。”
其實允熥認為秦國二世而亡還有第四個原因,就是東方六國當時不適應秦國的這種專製獨裁文化,很多原六國官僚從心裏抵觸秦國的政令;若是秦國能夠代代出明君,就像漢代初年這樣,過五六十年也就行了,但可惜秦二世太不中用了。等到子嬰繼位的時候,已是回天乏術。
眾人聽了允熥的話,覺得很有道理。允熥提出三個理由並沒有完全脫離傳統的儒家視角,之前儒家曆代學者也多多少少提到過,隻不過儒家為了突出秦國嚴刑峻法和濫用民力不多說而已。
楊子榮等大家都思考的差不多了,忽然說道:“陛下思量,臣所不及也。”然後躬身行禮。
其它人一愣,也躬身說道:“陛下思量深遠,臣不能及。”他們也確實覺得允熥的觀點既有新意也是對的,所以真心實意的行禮。
允熥笑道:“都起來吧。”但是等到他們都起來後,允熥沉聲說道:“朕看得出來,你們對於朕最近的施政有些意見,今日就趁著這個時機,一並提了吧。”